2024年深圳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总结大会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5-01-17
2025年1月17日,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办(下文称"市院感质控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的“2024深圳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总结大会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培训班”成功举办。 深圳卫健委医政医管处李林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院长、深圳市院感质控中心委员、深圳市200余位院感同道参会,齐聚一堂共同回顾2024年的挑战…
详情术前去除毛发怎么干?中国专家共识6大核心要点,院感人必看!
当前,“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专项行动(简称“感术行动”)正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进,术前正确去除毛发作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一个环节,其规范操作已成为院感管理的重点任务。2025年《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41名包含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甲乳外科、心胸外科、护理学及医院感染管理等领域专家联合制定。图: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图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深入解读这份共识,理清术前去除毛发的“可为”与“不可为”。一、共识制定背景:为何要重新定义术前去除毛发?传统认知中,术前去除毛发被视为“降低SSI的常规操作”,但近年来循证证据显示:不当去除毛发反而增加SSI风险——如剃刀造成的皮肤微小损伤,会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此前,WHO、美国CDC等机构虽提出“非必要不去除毛发”,但国内在去除毛发指征、工具、时机等细节上缺乏统一标准。此次《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通过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经19名专家函询、多轮讨论形成推荐意见,基于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明确6条核心推荐意见,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图: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图源: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同时,《共识》对接“感术行动”监测指标,为《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以下简称《防控指引》)落地提供技术支撑。图: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图源: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二、6条核心推荐意见:从“能不能去”到“怎么去”的全流程规范推荐意见1: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去除毛发,只有毛发确实影响手术操作时才需要去除。证据等级1a,强推荐(8.54±0.90分)关键数据:剃毛组SSI发生率(4.2%)显著高于不去除毛发组(2.1%),RR=1.82(95%CI:1.05~3.14,P=0.03);剪毛组(5.7%)与不去除毛发组(6.0%)无统计学差异(RR=0.95,P=0.80)。 特殊场景:介入手术:常规不需要去除毛发,但对于经股动/静脉、腋动脉等有毛发生长确实影响介入操作的穿刺入路,可采用剪短或脱毛膏的方式去除毛发。儿外科:新生儿毛发稀疏通常无需去除毛发,如果因影响手术视野确需去除毛发,可以轻轻修剪。体毛差异:评估手术区毛发密度和长度,仅少数浓密者需处理,参照推荐意见2~6执行。核心逻辑:皮肤屏障完整性是防控SSI的第一道防线,避免“为去除毛发而去除毛发”,与《防控指引》“非必要不去除毛发”原则高度一致。推荐意见2:去除毛发工具的选择,推荐使用剪除毛发工具或脱毛膏,不推荐使用刀片、剃刀去除毛发。证据等级1a,强推荐(7.29±1.69分)《共识》明确三类工具的风险差异,优先推荐电动备皮器(剪毛)、脱毛膏,不推荐使用刀片/剃刀:图片来源:本文根据《共识》整理特殊注意:男性外生殖器区域皮肤褶皱多,有研究显示剃刀损伤小于剪刀(P<0.001),但样本量少,数据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暂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使用剃刀和电动备皮器,SSI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剃毛14.4%vs.剪毛5%,P=0.01)。推荐意见3:术前去除毛发工具的清洁消毒:去除毛发工具应一次性使用或一用一清洁、消毒/灭菌(如为可复用)。证据等级5,强推荐(8.68±0.67分)证据小结:医疗机构用于毛发去除的工具分为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类型。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接触完整和破损皮肤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分别进行消毒和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一次性工具:如一次性剃刀、备皮刀头,严禁重复使用;复用工具(以电动备皮器为例):接触完整皮肤:穿着个人防护用品,将电动备皮器刀头充分拆卸后,用清水和皂液冲洗干净、待干,用酒精或说明书推荐的其他适用的消毒产品擦拭消毒。对于防护用品,建议根据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医院隔离技术标准》合理选择。可复用刀头清洁消毒待干后安装完毕,方可给患者使用或放入清洁容器/袋内备用。接触破损皮肤/血液/传染病患者:参照说明书或者根据刀头的材质选择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或低温灭菌方式。刀柄清洁:用后清洁即可,如有污染在清洁基础上参照WHO中刀头的方式做好擦拭消毒。依据: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接触完整皮肤需消毒,接触破损皮肤需灭菌”要求,是《防控指引》“工具清洁消毒”条款的细化落地。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推荐意见4:术前去除毛发范围:在确保毛发对手术术野没有影响的基础上,建议一定程度缩小毛发去除范围。证据等级3b,强推荐(8.53±1.02分)传统备皮范围(切口周围15cm)需优化:具体范围主要取决于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如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采用剃刀方式去除头发的范围和头皮损伤程度成正比,局部小范围去除毛发与全头去除毛发相比,SSI发生率无差异,且患者术后焦虑评分降低、住院时间缩短; 实操建议:用编发、贴膜固定术区周边毛发,仅去除影响术野的部分(不同手术部位、各专科具体范围可参照《共识》)。图:不同手术部位毛发去除最大范围来源: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理念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减少患者形象困扰,体现《防控指引》“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目标。推荐意见5:术前去除毛发时机:去除毛发推荐在手术当日进行。证据等级1b,推荐(6.47±2.14分)推荐原因:不过早去除毛发,一方面是保持手术区清洁、避免去除毛发后再次产生污垢;另一方面,去除毛发造成的皮肤损伤,如距手术时间过长,在局部形成的感染灶易成为SSI的病原菌可能来源。核心证据:剃毛时机:与术前<24h剃毛相比,术前即刻剃毛的SSI发生率低(3.1%vs.7.1%);如果在手术前>24h剃毛,SSI发生率超过20%。剪毛时机:术前即刻剪毛与术前一晚剃毛或剪毛相比,SSI的风险也较低(1.8%vs.4.0%)。低确定性证据表明,与术前一日相比,手术当天去除毛发可能会小幅降低SSI风险(RR=0.83)。灵活调整:使用非损伤工具(如剪毛、脱毛膏):可酌情术前1日进行(毛发生长慢,0.16~0.40mm/天,如眉毛、胡须、腋毛、头发等短时间内毛发生长速度不会影响术野及手术贴膜的粘贴等);儿童患者:新陈代谢快,术前1日去除毛发皮肤损伤可快速修复;需术前定位的手术:要合理安排去除毛发和术前定位的顺序和时间。推荐意见6:术前去除毛发场所: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建议在病房或手术部(室)限制区外的患者准备区(间)进行,不推荐在手术间内进行。证据等级3b,强推荐(8.21±1.23分)风险点:手术间为洁净区域,散落毛发、皮屑可能会污染无菌手术区;对于采取空气过滤技术的洁净手术部(室),会在一定程度上堵塞回风口,影响洁净效果。规范场所:建议在病房或手术部(室)限制区外的患者准备区(间)进行,不推荐在手术间内进行。例外情况:若必须在手术间内去除毛发,宜采取预防毛发飘散的方法(如使用采用真空辅助技术的去除毛发工具,收集毛发同时减少微生物污染)。总结:以“共识+指引”双轮驱动,筑牢围术期感染防控第一道防线《共识》与《防控指引》共同构成术前去除毛发管理的“规范体系”:《共识》以循证证据明确“能不能做、选什么做”,《防控指引》以流程化设计解决“怎么做、怎么管”,二者均服务于“感术行动”感染防控目标。作为院感工作者,我们既是共识与指引的“执行者”,也是临床实践的“推动者”:理解落实6条推荐意见的循证逻辑,避免“经验性去除毛发”;通过培训、监测、整改,推动手术科室将规范转化为习惯,让“精准去除毛发、安全去除毛发”落到每一个手术患者身上。参考资料:1. 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2. 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供稿:黄婷、刘敏编辑:刘敏初审:陈莉、徐一帆终审:黄婷
一文读懂耳念珠菌院感防控,守护患者安全
展示严重性:(图源网络,侵删)近日,“耳念珠菌”一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作为全球公认的“超级真菌”,其极强的耐药性和高传播性已使其成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中的重大挑战。耳念珠菌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更可在医疗环境中持续存活并传播,对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高死亡率医院感染的发生。正因其隐蔽性强、鉴别难度大、常规抗真菌药物疗效有限,耳念珠菌的防控绝非小事。一旦在医院内发生传播,将极大增加患者治疗复杂度、延长住院时间并加重医疗负担。今天我们将从耳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讲起,深入解读医院如何建立多层次感控屏障,并指导个人应如何配合与自我保护,共同降低感染风险。(图源网络,侵删)一、认识耳念珠菌:多重耐药的 “麻烦制造者”(图源网络,侵删)(图源网络,侵删)耳念珠菌(Candidaauris),也叫耳假丝酵母菌,是念珠菌属的一种。2009年,它在日本一位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首次被分离出来,因此得名。它属于念珠菌属,但与常见念珠菌相比有显著特点:1.生存能力强:能在40-42℃的高温环境中生长,对干燥、消毒剂的耐受性也优于普通真菌,有相关文献报道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2.耐药性突出:对多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两性霉素B)存在天然或获得性耐药,部分菌株甚至对所有一线抗真菌药耐药,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被称为“超级真菌”。3.检测难度高:传统实验室检测易与其他念珠菌混淆,需通过分子生物学或质谱技术才能准确鉴定。二、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了解风险,精准防控(图源网络,侵删)(一)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患者与患者之间通过皮肤接触或医护人员、探视者接触后若未规范执行手卫生,也会成为传播媒介,手部污染是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2.环境间接接触传播:耳念珠菌污染床单、门把手、仪器设备等物体表面后,易感人群接触这些表面就可能被感染,它还能在医疗设备上形成生物膜,在塑料、设备上存活。3.侵入性操作相关传播: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手术等侵入性医疗操作,可能将皮肤表面的耳念珠菌带入深部组织或血液。(二)高危人群健康人群通常不易感染耳念珠菌,感染或定植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人群:1.长期住院的重症患者(如感染科、ICU患者);2.长期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者;3.接受机械通气者、有留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进行过手术或透析的患者;4.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等。三、关注定植及感染情况1.定植:可在腋窝、腹股沟、鼻、口咽部和直肠等部位定植,无明显症状,但可能成为传染源。2.常见感染:血流感染最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也可见其他部位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共识,严守防线(一)严格隔离措施1.发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后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耳念珠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实施标准和接触预防措施。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固定陪护人员、减少探视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耳念珠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及患者周边环境时应戴外科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可能引起喷溅操作时应加戴防护面屏/护目镜。2.强化手卫生: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要求医护人员、护工、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二)消毒管理1.医疗器械及设备消毒:耳念珠菌感染者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轮椅、床、担架、床旁心电图机、床边B超等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需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使用过的手术器械按照感染性器械送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置。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应拆卸为最小件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应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高效消毒剂,不建议使用季铵盐消毒剂。建议使用过氧化氢的消毒湿巾进行超声探头的消毒,也可使用隔离保护套对超声探头及导线等进行保护,之后使用中高水平消毒湿巾进行超声探头的消毒。2.医疗环境消毒:日常消毒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至少2次,包括患者所在病房床单元、地面、卫生间以及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输液泵、门把手、设备带等物体表面)。患者转科/手术/出院后应对隔离病室或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并使用过氧化氢气雾消毒或紫外线灯照射强化消毒(紫外线照射时间≥30min,距离1m内)。3.医用织物消毒: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的衣服、床单等纺织品,应使用水溶性织物袋收集处置,标识“特殊感染”按照规范清洗消毒。4.医疗废物处置:耳念珠菌感染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诊疗用品、生活垃圾等均按感染性废物处置,采用双层医疗废物袋包装,做好标识。(三)解除隔离标准临床感染已治愈,感染部位(包括皮肤表面)连续两次采样,两次采样间隔1周,均为阴性;对耳念珠菌常见定植部位连续进行至少3次采样(每次间隔>1周)均为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同时建议使用高敏感方法(如PCR或联合质谱)检测。对长期定植者,建议隔离至出院。五、暖心提示:做好日常防护,降低感染风险普通健康人感染风险极低,日常做好以下:1.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尤其伤口需及时消毒包扎,避免接触不明污染物。3.合理用药:不自行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严格遵医嘱服药。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升身体抵抗力。六、结语耳念珠菌虽然耐药性强,院内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公众做好日常卫生防护,能有效阻断其传播。科学认知、规范应对,是抵御“超级真菌”的关键。参考资料:1. 《耳念珠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2025版)2.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8号)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供稿:徐丽惠编辑:罗鸿海初审:马玥终审:黄婷
全网都在说的基孔肯雅热,到底怎么防治?
进入7月,如果问广东同行们,谁是新的传染病“顶流”,那一定是“基孔肯雅热”!作为医务人员,该如何应对基孔肯雅热,带你一文了解!一、从“闻痛色变”的“屈肢痛”说起1952年,坦桑尼亚的医生们遇到了一批特殊的患者:他们突然高烧,关节痛得蜷缩成一团,当地斯瓦希里语称这种痛苦为“基孔肯雅”(意为“屈肢痛”)。次年,科学家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毒,这就是后来让100多个国家“闻之色变”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这种披着60~70nm包膜的RNA病毒,像个“潜伏者”——它藏在伊蚊的唾液里,随着叮咬潜入人体,在皮肤细胞中“安营扎寨”,随后扩散到肝脏、脾脏,引发高热;而当它侵犯关节滑膜中的巨噬细胞时,剧烈的疼痛便成了最典型的“签名”。图源网络,侵权删除好消息是:基孔肯雅热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这也给院感防控指明了方向!二、病毒的“旅行路线”与临床轨迹谁在传播病毒?1.传染源:发病后2~5天的患者是“高危传染源”,此时血液中病毒浓度极高;非洲绿猴、蝙蝠等动物也可能“藏毒”。2.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头号帮凶”,它们在积水里繁殖,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完成病毒“接力”。图源网络,侵权删除患者会经历什么?1.潜伏期: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2.急性期:突然高烧(常超38℃),部分人会出现“双峰热”(热退1~7天后再次升温,像病情打了个回马枪)。约80%的人会在2~5天内冒出皮疹,从躯干蔓延到四肢,3天后悄然消退。关节痛——手腕、脚踝等小关节最先“发难”,疼痛游走不定,早上起床时最重,一动就像被针扎。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图源网络,侵权删除3.亚急性期(发病10天后):部分病人会随后出现风湿病症状。4.慢性期(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关节持续隐痛,甚至发展为类似类风湿的破坏性关节炎,但受累部位X线和实验室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此外还可能有疲倦和抑郁等症状。三、诊疗台上的“鉴别战”诊断“三步法”1.看流行病学史:12天内去过疫区或被蚊子叮咬过吗?2. 查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剧烈关节痛,“三联征”是重要线索。3.靠实验室证据:IgM抗体发病第1天就可能阳性,RNA检测在发病4天内最灵敏。实验室证据总结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损伤的改变。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后第1天出现IgM抗体,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发病后第2天出现IgG抗体,第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4天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集发病2天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进行病毒分离。图源网络,侵权删除别和这些疾病“撞衫”登革热:同样由伊蚊传播,但登革热常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顽固”。图源网络,侵权删除2.甲病毒感染:阿尼昂尼昂病毒、马雅罗病毒、罗斯河病毒等,需要通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别。3.传染性红斑: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需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鉴别。4.其他疾病: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四、治疗锦囊:无特效药?对症出手!1.退热止痛:物理降温优先,高热者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禁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2.关节护理:疼痛剧烈者短期用镇痛药物,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加重损伤。3.重症处理:脑膜脑炎患者需脱水降颅压(甘露醇),警惕脑水肿。五、院感防控:切断“人-蚊-人”传播链图源网络,侵权删除1.患者隔离:确诊患者需防蚊隔离至发病后7天(病毒血症期),病房配备蚊帐、纱窗,定期用杀虫剂喷洒。转运时患者及工作人员需穿长袖长裤。2.环境消杀:落实日常清洁,去除室内积水,落实每周一至两次灭蚊,使用电蚊香蚊帐、防蚊水等防蚊措施。3.个人防护:工作人员进入病房穿长袖工作服、戴口罩、手套,严格落实手卫生。面对这种“痛不欲生”的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严防控是关键。加强疾病识别,守好院感防线,这个夏天就可以打赢“基孔肯雅热”攻坚战!供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预防保健与医院感染管理部编辑:刘敏初审:田一梅、徐一帆终审: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