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去除毛发怎么干?中国专家共识6大核心要点,院感人必看!
当前,“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专项行动(简称“感术行动”)正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进,术前正确去除毛发作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一个环节,其规范操作已成为院感管理的重点任务。
2025年《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41名包含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甲乳外科、心胸外科、护理学及医院感染管理等领域专家联合制定。
图: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图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深入解读这份共识,理清术前去除毛发的“可为”与“不可为”。
一、共识制定背景:为何要重新定义术前去除毛发?
传统认知中,术前去除毛发被视为“降低SSI的常规操作”,但近年来循证证据显示:不当去除毛发反而增加SSI风险——如剃刀造成的皮肤微小损伤,会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此前,WHO、美国CDC等机构虽提出“非必要不去除毛发”,但国内在去除毛发指征、工具、时机等细节上缺乏统一标准。
此次《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通过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经19名专家函询、多轮讨论形成推荐意见,基于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明确6条核心推荐意见,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图: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
图源: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同时,《共识》对接“感术行动”监测指标,为《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以下简称《防控指引》)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图: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
图源: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二、6条核心推荐意见:从“能不能去”到“怎么去”的全流程规范
推荐意见1: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去除毛发,只有毛发确实影响手术操作时才需要去除。
证据等级1a,强推荐(8.54±0.90分)
关键数据:
剃毛组SSI发生率(4.2%)显著高于不去除毛发组(2.1%),RR=1.82(95%CI:1.05~3.14,P=0.03);
剪毛组(5.7%)与不去除毛发组(6.0%)无统计学差异(RR=0.95,P=0.80)。
特殊场景:
介入手术:常规不需要去除毛发,但对于经股动/静脉、腋动脉等有毛发生长确实影响介入操作的穿刺入路,可采用剪短或脱毛膏的方式去除毛发。
儿外科:新生儿毛发稀疏通常无需去除毛发,如果因影响手术视野确需去除毛发,可以轻轻修剪。
体毛差异:评估手术区毛发密度和长度,仅少数浓密者需处理,参照推荐意见2~6执行。
核心逻辑:皮肤屏障完整性是防控SSI的第一道防线,避免“为去除毛发而去除毛发”,与《防控指引》“非必要不去除毛发”原则高度一致。
推荐意见2:去除毛发工具的选择,推荐使用剪除毛发工具或脱毛膏,不推荐使用刀片、剃刀去除毛发。
证据等级1a,强推荐(7.29±1.69分)
《共识》明确三类工具的风险差异,优先推荐电动备皮器(剪毛)、脱毛膏,不推荐使用刀片/剃刀:
图片来源:本文根据《共识》整理
特殊注意:
男性外生殖器区域皮肤褶皱多,有研究显示剃刀损伤小于剪刀(P<0.001),但样本量少,数据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暂不作为常规推荐;
对于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使用剃刀和电动备皮器,SSI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剃毛14.4%vs.剪毛5%,P=0.01)。
推荐意见3:术前去除毛发工具的清洁消毒:去除毛发工具应一次性使用或一用一清洁、消毒/灭菌(如为可复用)。
证据等级5,强推荐(8.68±0.67分)
证据小结:
医疗机构用于毛发去除的工具分为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两种类型。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接触完整和破损皮肤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分别进行消毒和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
一次性工具:如一次性剃刀、备皮刀头,严禁重复使用;
复用工具(以电动备皮器为例):
接触完整皮肤:穿着个人防护用品,将电动备皮器刀头充分拆卸后,用清水和皂液冲洗干净、待干,用酒精或说明书推荐的其他适用的消毒产品擦拭消毒。对于防护用品,建议根据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医院隔离技术标准》合理选择。可复用刀头清洁消毒待干后安装完毕,方可给患者使用或放入清洁容器/袋内备用。
接触破损皮肤/血液/传染病患者:参照说明书或者根据刀头的材质选择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或低温灭菌方式。
刀柄清洁:用后清洁即可,如有污染在清洁基础上参照WHO中刀头的方式做好擦拭消毒。
依据: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接触完整皮肤需消毒,接触破损皮肤需灭菌”要求,是《防控指引》“工具清洁消毒”条款的细化落地。
图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推荐意见4:术前去除毛发范围:在确保毛发对手术术野没有影响的基础上,建议一定程度缩小毛发去除范围。
证据等级3b,强推荐(8.53±1.02分)
传统备皮范围(切口周围15cm)需优化:具体范围主要取决于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如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采用剃刀方式去除头发的范围和头皮损伤程度成正比,局部小范围去除毛发与全头去除毛发相比,SSI发生率无差异,且患者术后焦虑评分降低、住院时间缩短;
实操建议:用编发、贴膜固定术区周边毛发,仅去除影响术野的部分(不同手术部位、各专科具体范围可参照《共识》)。
图:不同手术部位毛发去除最大范围
来源: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理念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减少患者形象困扰,体现《防控指引》“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目标。
推荐意见5:术前去除毛发时机:去除毛发推荐在手术当日进行。
证据等级1b,推荐(6.47±2.14分)
推荐原因:不过早去除毛发,一方面是保持手术区清洁、避免去除毛发后再次产生污垢;另一方面,去除毛发造成的皮肤损伤,如距手术时间过长,在局部形成的感染灶易成为SSI的病原菌可能来源。
核心证据:
剃毛时机:与术前<24h剃毛相比,术前即刻剃毛的SSI发生率低(3.1%vs.7.1%);如果在手术前>24h剃毛,SSI发生率超过20%。
剪毛时机:术前即刻剪毛与术前一晚剃毛或剪毛相比,SSI的风险也较低(1.8%vs.4.0%)。
低确定性证据表明,与术前一日相比,手术当天去除毛发可能会小幅降低SSI风险(RR=0.83)。
灵活调整:
使用非损伤工具(如剪毛、脱毛膏):可酌情术前1日进行(毛发生长慢,0.16~0.40mm/天,如眉毛、胡须、腋毛、头发等短时间内毛发生长速度不会影响术野及手术贴膜的粘贴等);
儿童患者:新陈代谢快,术前1日去除毛发皮肤损伤可快速修复;
需术前定位的手术:要合理安排去除毛发和术前定位的顺序和时间。
推荐意见6:术前去除毛发场所: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建议在病房或手术部(室)限制区外的患者准备区(间)进行,不推荐在手术间内进行。
证据等级3b,强推荐(8.21±1.23分)
风险点:手术间为洁净区域,散落毛发、皮屑可能会污染无菌手术区;对于采取空气过滤技术的洁净手术部(室),会在一定程度上堵塞回风口,影响洁净效果。
规范场所:建议在病房或手术部(室)限制区外的患者准备区(间)进行,不推荐在手术间内进行。
例外情况:若必须在手术间内去除毛发,宜采取预防毛发飘散的方法(如使用采用真空辅助技术的去除毛发工具,收集毛发同时减少微生物污染)。
总结:以“共识+指引”双轮驱动,筑牢围术期感染防控第一道防线
《共识》与《防控指引》共同构成术前去除毛发管理的“规范体系”:《共识》以循证证据明确“能不能做、选什么做”,《防控指引》以流程化设计解决“怎么做、怎么管”,二者均服务于“感术行动”感染防控目标。
作为院感工作者,我们既是共识与指引的“执行者”,也是临床实践的“推动者”:理解落实6条推荐意见的循证逻辑,避免“经验性去除毛发”;通过培训、监测、整改,推动手术科室将规范转化为习惯,让“精准去除毛发、安全去除毛发”落到每一个手术患者身上。
参考资料:
1. 关于印发“感术”行动术前去除毛发感染防控指引的函
2. 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供稿:黄婷、刘敏
编辑:刘敏
初审:陈莉、徐一帆
终审: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