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引路,笃行逐光 —— 我的规培成长手记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9-16 09:57:08

在市三院的规培时光里,吴老师的身影,是我从医路上最明亮的指引。他不仅有着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凭借数十年临床积累练就了精湛医术,每一次随他出诊、学习,都让我对 “医者” 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至今记得那例让我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老年患者反复发热多日,辗转多家医院仍未明确诊断,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后,高热依旧不退。接诊时,吴老师没有急于依赖辅助检查,而是俯下身与患者耐心交谈,从发病细节到既往病史,逐一细致追问;随后又为患者做了全面的体格检查,每一个部位都不曾遗漏。检查尾声,他将听诊器随手插进白大褂口袋,轻声示意我凑近观察 ——患者右上臂外侧,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黑色焦痂赫然在目,边缘微微隆起,中心如被香烟烫过般凹陷,且无明显痛痒感。“这是恙虫病的典型体征。” 吴老师的声音不高,却让我瞬间豁然开朗。他常对我们说:“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是最锋利的‘武器’,扎实的基本功比任何先进的辅助检查都更能贴近疾病本质。尤其是发热查因的病例,更要细致捕捉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伴随症状,这些细节往往是破题的关键。” 果不其然,在明确诊断并使用多西环素治疗仅两天后,患者的体温便恢复了正常。出院那天,患者握着吴老师的手再三道谢:“医生您太神了!我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治好,您这一看就找到病根了!”不久后,一面印着“医术精湛解病痛,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科室,那鲜红的绸缎上,不仅是患者的感激,更是对一名医生专业与责任的最高认可。

 16fdac63f6d54dea6f477c94ebfdc5f2_origin.png

吴老师对临床操作的严谨,同样深深影响着我。记得第一次学习腰椎穿刺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没有急于让我上手,而是先亲自完整演示了一遍:从严格的洗手消毒,到精准定位、缓慢进针,再到测压、留取脑脊液,每一个步骤都规范得如同教学视频,动作沉稳而娴熟。演示结束后,他让我站在身后,将我的手放在他的手上,带着我一遍遍感受消毒的范围,手把手教我触摸髂嵴寻找穿刺定位点。“别怕,手要稳,心要静。” 他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你感受一下,这种轻微的阻力感,就是棘上韧带。” 在他的耐心点拨下,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当清亮的脑脊液顺利流出的那一刻,我转头望去,竟看到吴老师的笑容比我还要欣慰。事后他特意叮嘱我:“做腰椎穿刺,首先要把人文关怀和无菌原则记在心里,必须在确保患者安全、获得充分配合的前提下操作;穿刺时要注意手法和进针方向,就算一次没成功也不用慌,调整角度再试,大多能顺利完成。”他毫无保留的传授、盼着学生快速成长的心意,让我真切体会到 “师者” 二字的重量。在他的指导下,我后来又逐步掌握了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等 “四大穿刺”技术,以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教导。

图片2.png

吴老师常说:“好医生不仅要会操作,更要懂思考。”为了帮我们建立临床思维,他特意让我主管发热查因的患者,引导我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对照最新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一步步梳理检查方向,在“排除 - 支持”的过程中抽丝剥茧。遇到疑难病例,他会带着我们参加多学科会诊,从PPT的制作逻辑到病例汇报的表达重点,逐字逐句帮我修改,鼓励我主动发言。在他的引导下,我慢慢学会了从 “只看局部症状” 转向 “关注患者整体情况”,临床决策能力也在一次次讨论中得到提升。

生活中的吴老师,更像一位亲切的兄长。我们习惯喊他 “波哥”,无论是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还是生活里的小烦恼,都愿意跟他倾诉。他从不会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会站在我们的角度分析问题,给出温暖又实用的建议;偶尔空闲时,他也会跟我们聊些轻松的话题,办公室里常常回荡着我们的笑声,那种亦师亦友的氛围,让规培生活少了几分压力,多了许多暖意。

图片4.png

回望在三院的规培时光,既有收获知识的充实,也有得到认可的喜悦。吴老师的言传身教,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未来的从医路还很长,我会带着这份初心,以吴老师为榜样,不断精进医术、锤炼医德,努力成长为一名能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