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深“三”老MA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8-01 09:28:08一初识
2023年的夏天,我初到深圳,与另外8名住培医师来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培麻醉专业基地。
2023年入基地报道当天师生宿舍楼下合影
入科第一天,当手术室的自动门向两侧滑开时,我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手心。扑面而来的是消毒水混合着若有若无的血腥味,猛地攫住我的呼吸。我下意识攥紧衣服下摆,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像在为我的心跳打节拍,“王老师好,我是新入培的**”。声音出口时才察觉尾音在发颤。她转过身来,无菌口罩遮去了大半张脸,只露出带笑的眼睛。“新来的?”她的声音隔着三层无纺布,带着点惊喜和好奇。我慌忙点头,看见她口罩上方的眼角又弯了弯:“快去那边搬个凳子过来坐”。
不锈钢凳子在水磨石地面拖出刺啦声,我赶紧抱着凳子逃回监护仪旁。她正在抽血,“这是一台胸科手术,现在要测个血气”她忽然开口,手上动作不停,“你可以看一下怎么测血气”稳稳地操作着血气机面板,我盯着她手上的操作,听着她详细的步骤讲解,悄悄松开蜷曲的手指,认真看向那双含笑的眼睛——那是我麻醉生涯里,第一缕善意的光。
麻醉基地王老师带笑的眼睛
二传道
无论手术结束得多晚,无论前一天值班多么疲惫,每周固定时间,老师们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为我们开启一扇扇知识的窗户。每周二早晨七点,麻醉基地教研室里老师们总会提前到场,准备好当天要讨论的病例投影。那些看似平常的病例,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变成了蕴含丰富知识的教学素材。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本质 。
刘老师为了讲解困难气道处理,搬出气管模型,一遍遍演示各种插管技巧;还有那些利用休息时间为我们组织模拟训练的老师们,陪我们一遍遍练习直到掌握要领。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着我们的临床思维。从最初被动接受知识,到后来积极参与讨论,再到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每周的课堂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轨迹。老师们不仅解答“怎么做”,更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培养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麻醉基地刘丽老师小讲课
三知行
手术室的灯光总是明亮如昼,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在这里,“知”与“行”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又格外清晰。杨老师看着手里的教学计划表,轻轻画上一个勾。每周三下午17:30,麻醉基地示教室里总会准时亮起灯。这是他与住培学员们雷打不动的“病例讨论”时间。“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下术中低血压的处理。”杨老师打开投影,屏幕上显示着一份真实的麻醉记录单。
学员们陆续入座,有人还带着刚从手术室出来的疲惫,但眼睛却都亮着求知的光。王小姐姐坐在第一排,笔记本已经翻开。两年前,他也是这些学员中的一员,如今已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住院医师,却仍然保持着参加每一次教学课的习惯。“血压从125/70 mmHg骤降至80/45 mmHg,心率由75次/分升至110次/分...”杨老师抛出问题,“如果是你值班,会如何处理?”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人主张立即使用升压药,有人建议先快速补液,还有人提出要排查过敏反应的可能。杨老师耐心地听着每一种观点,不时点头。他从不直接否定学员的想法,而是引导大家思考每一种处理方案背后的生理学原理。“很好的思路,不过我们再来看看药物说明书上关于这个剂量的建议...”这就是“知”的传授——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思维方式的塑造。
次日上午,第三手术间。王小姐姐正在为一台胃癌根治术实施麻醉。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情况与昨天上课时开放式讨论的情况惊人相似。“快速输注胶体液500ml,”王小杨冷静地下达指令,同时调整麻醉深度,“准备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泵注。”在场的低年资住培学员小任紧张地看着监护仪,又看看从容不迫的王医生,忽然明白了昨天那堂课的意义。手术结束后,王小姐姐没有立即离开。他带着小任回顾整个处理过程:“刚才我们选择先扩容再用升压药,是因为考虑到患者术前已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这与昨天杨老师讲的病例有所不同,因为...”
麻醉基地杨老师与任老师进行出科考核
这就是“行”的实践——将知识应用于具体临床情境,并且带着非常明显的分层递进色彩,让不同年级的住培医师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傍晚,杨老师和小王姐姐在办公室不期而遇。“今天第三手术间的情况处理得很漂亮。”杨医生微笑着说。“是您昨天的课讲得透彻,”小王姐姐递过一杯茶,“特别是关于容量评估的那部分。”窗外华灯初上,手术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在这里,知与行循环不息:知识通过课堂传授,在实践中验证;经验从实践中来,又回归课堂升华。
如今,我也开始带着新入培的师弟师妹,重复着当年老师教给我的话,演示着那些烂熟于心的操作时,才真正体会到传承的重量。感恩医院提供的高水平平台,让我们在最好的环境中成长;感恩住培基地的精心培养,为我们规划了系统化的成长路径;感恩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5年住培麻醉专业入基地教育师生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