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教育 > 院校教育

激发好奇心 点燃科学梦 高中生在国际论文杂志刊发科研论文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10-24 16:55:01

【编者按】今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杂志上发表了论文《(1→3)-β-D-葡聚糖作为免疫标志物可在HIV感染者ART后显著下降》,就βDG与其他免疫激活标记物、细菌移位和肠道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的其中一位作者郭書妍是一名高中生,此前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中,现在已进入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分校学习。因学校和医院间的合作,郭書妍有机会得以进入复旦大学卢洪洲教授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

中学生如何激发兴趣进入科研领域,如何驾驭复杂的科学研究?郭書妍以亲身经历写下了她的感触,以下为全文。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需要接受科研素养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在当前国际化的高中教育背景下,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再是进入大学之后才考虑的事。良好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创造力,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帮助其适应当下世界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越发强调创新驱动人才的培养战略。为培养更多创新性复合人才,诸多高校联合开设了如“英才计划”和“科创培训基地”等项目,旨在从激发兴趣入手,到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再到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后备人才,对青少年进行梯度培养,以教育的形式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未来复合型科研人才。

“高大上”还是“接地气”,科研教育该如何面对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储备?中学生的课题又究竟该如何进行?作为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少年,笔者根据自身经历浅谈下观点。

我对科研启蒙是源于高中时期参加的公益组织赴非洲调研项目,因在活动中不慎感染了霍乱,我与病原生物学这门学科结缘并产生了兴趣。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我利用寒暑假时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实验室中实习,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课本,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我参与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文章撰写等大多科研流程,先后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参与发表了一篇论著和综述。在不断探索学习中,夯实了我的理论基础,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也对传染病领域的兴趣越发浓厚。这些经历和成绩鼓励着我,在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基于我的实习经验,笔者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科研兴趣,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科研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创新并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堆叠,而是在动手实验中对于科学研究的实践。通过将知识、技术、方法相融合,拓宽青少年的眼界,增强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即先了解每个技术背后的工作原理才能进行上手实验。而加强动手能力的作用在于我们可以走出理论知识的框架,去真正理解技术和大胆科研想象。如果一个学生能在中学阶段、甚至是更小的时候开始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够掌握很多除了课本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

二、科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突破障碍

在科学研究中,让我们独立构思整个项目的想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需要知道此课题的设计原因,项目研究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如何分步骤去证明和设计整个实验。这些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研究的思考能力和项目的逻辑理解。在科研实验遇到事故时,我们在处理实验事故的过程中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我们就会通过溯洄每日的实验记录去发现问题源头并且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此一来,通过自己搭建课题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我发掘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极大的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

三、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在5年或10年前,很多学生都是在大学期间、甚至是即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前,才开始琢磨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朝哪里努力。但实际上确定目标方向这件事情是可以前置的。职业和未来个人发展方向的探索是可以前置到中学时代的。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计划。同时科研和实践是作为职业或专业探索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高中生也是完全能胜任的。

四、Do not drop sea, makes difficult to garland(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现今,科研工作强调团队协作,一般均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在科研学习过程中更重要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他人协作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我在实验室学习锻炼的过程中增强了表达沟通能力,也提高在课题组外工作中的协作能力。在成果展示环节,我把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文字,图片,数据的方式口头汇报给课题组的其他研究员,不仅在锻炼了表达能力,也是对自己科研学习和成果进行一次展示。在问答环节,教授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再次对研究成果进行凝练,使我更充分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促进我更好地开展后续科学研究工作。

结语:

笔者认为科研兴趣的培养来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可行性的实践。美国的《发现》杂志中提到“科研素养不仅仅是在学校中习得,而且是在人一生中不断拓展和加深,年轻时期建立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将影响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我鼓励大家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相关的文献,如果有创新性的想法可以和同龄人或导师进行讨论,寻找自己学校内部是否有可利用的实验室资源或者校外科研的机会。这些对于未来科研道路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正在学业中的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感谢阅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