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结核免疫病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7-05-18 17:48:00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25016,81501714,81500004)等资助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历时5年,揭示一氧化氮(NO)抑制中性粒细胞炎症浸润进而减轻结核免疫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Nitric oxide prevents a pathogen-permissive granulocytic inflammation during tuberculosis”为题,于2017年5月1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单位,我院张国良、汪文斐博士为共同作者。论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772。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IFN-γ对于结核病的保护作用,是通过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2 (NOS2)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进而直接杀灭结核菌。本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对此的长久认识,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助于结核菌的繁殖,而NO的保护机制并非通过抑菌作用,而是通过抑制由白介素-1和脂氧化酶-12/15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作用而发挥炎症抑制效应。结核分枝杆菌突变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炎症浸润产生了一个富含脂类碳源等营养丰富的微环境,而该微环境有助于结核菌的繁殖和扩散(图1)。该观点在临床研究中也得到证实,研究发现结核患者脂氧化酶-12/15的同源基因ALOX12活性显著增强,经过抗结核治疗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其代谢产物12-HETE表达水平与肺腔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进一步的遗传多态性分析更是表明ALOX12高表达基因型个体患结核病风险显著升高。该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IFN-γ诱导NO抑制结核免疫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对于未来结核病的免疫干预/治疗提供重要靶点。
图1. 中性粒细胞浸润产生一个有助于结核菌生长的炎症微环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