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院成功完成颅脑术中超声实时监测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1-03-01 18:38:00近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完成一例高难度颅内额叶肿瘤切除的超声术中监测,这是本院完成的第二例颅脑手术超声监测。
肿瘤长在大脑功能区附近 手术历时4个小时
患者李某因为言语笨拙、反应迟钝的症状约一周时间,前往深圳市三院神经外科就诊后,颅脑CT检查提示他左侧额叶存在囊性占位病变,中线结构明显右移,有患肿瘤的可能。
2月23日,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董白晶带领团队开始了李某的左侧额颞入路额叶肿瘤切除术。由于李某的肿瘤恶性程度高,且位置毗邻大脑功能区,常规手术切除风险较大,手术团队决定辅以实时超声引导,通过记录颅内病变的大小、形态、深度、内部回声及结合多普勒技术探测病变周围血管分部情况,对肿瘤进行精准定位,减少功能区损伤。
在切开颅骨后,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李玉丹在患者硬膜外进行了超声扫描,并在硬膜上标记了肿瘤界限。董白晶团队随即根据标记位置弧形剪开硬膜,显示出黄白色鱼肉样的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后将部分病灶送病理科检验。
为减少病灶残留,董白晶团队继续切除了肿瘤周边5mm厚度的脑组织,期间李玉丹不断用超声扫查肿瘤是否残留,直至超声图像显示除后方(运动区)切缘外其余切缘均无异常,为保留李某的运动功能,董白晶停止切除。
这台手术历时4个多小时,最终李某的肿瘤被成功切除,术后病理显示他的肿瘤为胶质瘤。
便捷、实时监测 超声引导“助力”外科手术
颅脑手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中对病灶的精准定位及手术损伤的大小。由于打开颅骨后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灶位置,为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探查造成的不必要损伤,医学界先后出现了术中应用CT、核磁共振或神经导航精确定位等方法进行辅助的技术,但由于操作不便、价格昂贵、占用空间大、缺乏实时动态成像等缺陷,目前这些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运用仍十分受限。
随着技术及设备的逐步改善,具有便捷、实时等优点的超声引导逐渐被应用到手术中。以颅脑手术为例,术中超声定位可以标记硬脑膜开窗范围的大小,明确颅内占位病变的毗邻关系,监测病灶的切除范围及是否有残留,使临床医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超声引导能够及时观察患者是否出血等情况,从而提醒医生尽早处理,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此前,本院超声科已经在心脏、肝脏、妇科、移植等手术的术中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成功运用超声针对颅脑手术范围及病灶相邻结构等等进行实时监测,是我院术中超声应用领域的拓宽,也加强了超声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术中与临床医生即时有效的沟通、指导手术入路及手术进展,也使得手术更加可控,患者的手术效果提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