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服务 > 医疗动态

深圳三院呼吸内科率先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10-20 10:31:16

“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是老百姓对医务人员的普遍印象,医务人员的使命是治病救人,但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医务人员也是职业压力最高的群体之一。为了进一步减轻医务人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提升医患共情力,2023年10月12日,呼吸内科陈雪融主任牵头,带领科室成员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成功举办了巴林特小组活动。顾晓雯护士长、郑沙沙主管护师等8位医护人员参加。

首先大家围坐呈“金鱼缸”形状。陈雪融主任作为巴林特小组组长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定义、作用及实施框架,强调了保密和不批评的活动原则。接着郑沙沙主管护师讲述了国庆期间病人转科时一场不愉快的医护沟通,弄得她十分难过。在陈主任主持下,大家依次向郑老师发问,了解当事各级医生、护士、病人的具体情况。随即郑老师“退圈”作壁上观,大家分别扮演各位当事人,想象并分享每位当事人的情感,引发了很多共鸣。接着请郑老师回圈,她和其他成员畅谈角色扮演后的感想,纷纷表示不良情感得到了纾解,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最后,陈雪融主任作总结,表示很开心能把巴林特小组活动从华西医院引进到深圳三院;希望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持续开展为医护减压,改善职业耗竭,增进医护患之间的沟通,体现科室的人文关怀,助力深圳三院打造“阳光医院”。

微信图片_20231020103026.png

附:

1.什么是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Michael Balint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成为一种广为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巴林特小组由8-12名成员组成,以小组的形式探讨日常工作中的医患问题,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角色转换、遐想、共情等方式分析事件当事人(医务人员、患者或患者家属)情绪背后的心理过程,体验当事人的情感感受,让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及行为,从而释放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患者,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

2.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流程

(1)活动内容引出---医患关系;

(2)医务人员坐在一起,形成一个闭环;

(3)一名当事人提供医患矛盾案例;

(4)其他在座的人员对案例进行事实提问和澄清:由组长主持,其他组员对案例的详情提出疑问,由案例提供者进行解答;

(5)案例提供者退出小组,坐在一旁,不发言。小组其他组员就案例进行讨论,站在不同角度谈对事件的感受,但不可以批判、评论案例提供者的做法,只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某个人谈这个人的感受;

(6)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

3.举办巴林特小组活动有什么意义?

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是医务人员就是药,注重训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倾听和共情。巴林特小组的核心意义是处理医患关系。巴林特小组活动有许多的潜在价值,一是新视角,医务人员原来的意识盲点被发现和阐明;二是新思维,医务人员得以形成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三是新感受,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换位思考的敏感性被提高;四是新提升,因为做得更完善,医务人员的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自我情感识别能力,增加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度,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提高医务人员效率,并预防医务人员自杀事件。

正如魏镜教授所说:“在生物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心身医学为病人带来人性的力量和仁心的温暖。”巴林特小组倡导人文关怀,推动医学整合,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心身合一,所以这种医患之间的互动作用对治疗的成功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将继续推动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情感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情感问题;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医务人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