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服务 > 健康科普专栏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共识发布,专家呼吁早诊早治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2-08 10:34:41

近日,《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更新)》在《中华传染病杂志》正式发布。该共识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沈银忠教授等权威专家牵头制定,为艾滋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疗提供了全面指导。

1、免疫受损人群的“隐形杀手”:真菌感染高发且致命

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侵袭性真菌病(IFD)成为常见且致命的机会性感染。研究显示,我国艾滋病住院患者中真菌感染率高达4%-35%,以念珠菌、隐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肺孢子菌为主。其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在南方地区高发,患者常出现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隐球菌性脑膜炎致死率高达15%-20%,而肺孢子菌肺炎则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诊断挑战:症状隐蔽,需多技术联合

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面临多重困难:症状不典型:如侵袭性曲霉病常表现为普通肺炎症状,易被忽视。检测技术限制:传统培养阳性率低(如念珠菌血症血培养阳性率不足50%),共识推荐结合血清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宏基因组测序(mNGS)等提高检出率。影像学特征模糊:肺孢子菌肺炎早期胸片可能正常,需高分辨率CT辅助诊断。

3、分层治疗:精准用药是关键

共识针对不同真菌病提出个性化方案:

1)念珠菌血症: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血培养阳性后需尽早治疗,并拔除感染导管。

2)隐球菌性脑膜炎:分诱导、巩固、维持三期治疗,诱导期推荐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强调控制颅内高压。

3)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南方地区患者若出现发热、皮疹,需警惕;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并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ART)。

4)肺孢子菌肺炎:轻中度患者口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重症需静脉给药,并联合糖皮质激素降低炎症反应。

4、预防优于治疗:CD4计数是核心指标

专家强调,预防真菌感染与抗病毒治疗同等重要:

一级预防:CD4+T细胞<200/μL时,口服SMZ-TMP或氨苯砜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免疫重建:通过ART将CD4+T细胞提升至>200/μL并维持3个月,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高危行为管理:避免接触霉变环境、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定期监测免疫指标。

新发真菌威胁:耐药与罕见菌株需警惕

共识首次纳入“新发侵袭性真菌病”章节,指出耳念珠菌、镰刀菌、毛霉等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例如,耳念珠菌血流感染需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而毛霉病则依赖手术清创联合两性霉素B。专家提醒,对CD4+T细胞<50/μL的患者,需加强分子诊断技术(如PCR、质谱检测)的应用。

5、展望:多方协作助力患者生存

卢洪洲教授表示:“此共识融合了国内外最新证据,尤其是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未来需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推广快速诊断技术,同时关注抗真菌药物与抗病毒治疗的相互作用,优化患者长期管理。”

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虽凶险,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科学预防,患者生存率可显著提升。这一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

小贴士:艾滋病患者若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头痛或皮肤病变,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感染史,以便尽早进行真菌筛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