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不忘初心 心存美好 “辉哥”和市三院艾滋病治疗团队的故事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8-04-26 00:00:00

W020210111399166944580.png  

“不许靠近我孙子。”奶奶喊。“哇哇哇……”几个月大的孩子只好用嘶心裂肺的哭来跟奶奶抗议“不许接触妈妈”的要求,门外的妈妈伤心焦急又不知所措。这不是电视里演的“恶婆婆欺负小媳妇”,这一幕真切地发生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孙医生的身上。在这一周前,孙医生给病人做穿刺手术时不小心扎到了自己的手,暴露了。她的病人比较特殊——是艾滋病患者。

W020210111399167025038.png

 

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聊起属下孙医生的遭遇,感染科主任、国内著名艾滋病专家、人称“辉哥”的王辉主任摇摇头:“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停留在‘绝症、恐怖、一接触就要被传染’的阶段,但在抗病毒药物的控制下,其实现在艾滋病的传染性已经很小了。像孙医生即使手术暴露了其实风险也不大。孙医生后来的检查结果也完全是没问题的。” 

不光是公众,病人本身对艾滋病也有诸多误解。市三院感染科被问的最多的话题是:我是不是很快就要死了。“我坚决、确定地告诉他们:不会死!但很多病人以为我在骗他。”今年47岁的Jack是王辉主任最早的病人之一。15年前,感染了HIVJack不愿相信“不会死”的保证,执意辞掉高管工作,趁“最后的日子”多看一看世界。绕地球转了大半圈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心态一边吃着药的Jack花光了所有积蓄,发现自己还活得好好的,于是又沮丧又欢欣地回来找辉哥继续治疗。“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活得好好的。”辉哥表示,只要按时好好吃药,艾滋病就是一种“慢性病”,病人基本可以活到正常人的寿命。且在用药过程中,艾滋病人的传染性很低。


一群不敢告诉亲友职业真相的医生

在转投艾滋病专科之初,辉哥也没敢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干这个了”。亲朋问起来,辉哥只是含糊的回答:“在感染科啊!”直到市三院艾滋病专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名气,辉哥的照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在艾滋病专科工作的事才终于盖不住了。常常会有亲朋拿报纸来跟辉哥问:“这是不是你啊!”,辉哥先是不置可否地笑笑,转头跟朋友说:“以后不要再问我皮肤病的事了,不干那个已经好多年了。”

成为著名艾滋病专家,是学皮肤性病专业的辉哥完全没想到的。1994年,尚在湖北某医院工作的辉哥被领导委派去北京参加欧盟艾滋病项目培训。“整个湖北只有我一个人,反正我也不排斥,就去了。”培训完,辉哥也就把这段经历给淡忘了。2003年,市三院组建艾滋病专科。凭着十年前欧盟艾滋病项目培训的经历与自我推荐,辉哥被院长拉出来承担起组建市三院感染科艾滋病病房的重任。

2004-2005年,辉哥被医院委派到美国接受培训。回国后,辉哥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但很快,她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没有医生愿意来:“当时领导让我去医院挑人,还跟我打包票说,只要是我选中的人,一定调过来。”但向领导提交名单后,左等右等,辉哥也没等到新成员加入。追问领导,领导为难地说:“别人全家都跑到我办公室来哭,就差要跪下了。这人没法调啊!”被逼无奈的辉哥只好“耍横”——找刚进医院的医生下手:“医院来了合适的新医生,就跑过去跟人家说来我们科吧。反正刚进来他们也不知道感染科是干什么的。一进来就‘逼’他们签‘卖身契’,来了就不能走了。院领导对我们科也有政策倾斜,一来二去,团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因为都是“拉郎配”,辉哥的团队只有四名医生是“感染专业”的。“进来团队我先给他们培训,俗称‘洗脑’。培训完,大家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不怕了。”因为专业不对口,新医生刚开始坐诊时,遇到不懂,只需一个电话,辉哥和团队的老医生都会立刻赶过来救场:“总之要让他们知道‘背后有人,心中不慌’。”

为了提升团队医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辉哥还自掏腰包从国外网站买专业论文供团队医生学习:“要求每周学习至少一篇,轮流指定医生看完以后在科室讲座分享。”虽然是团队医生学习,但辉哥却是最累的那个:“因为每篇文献我都要细细看一遍,这样他们讲的时候才能指出错误。”

从最初没有医生愿意来,到现在来了不想走,辉哥的团队现在都已经是国内业内公认的优秀团队:“前段时间,全国艾滋病领域搞疑难病例专业大比拼。在前十名中,我们团队就占了三个席位。”201711月,深圳市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市三院,辉哥的团队成为全市十八个质量控制中心挂靠科室之一。市三院感染科也是深圳市三名工程艾滋病免疫治疗团队的依托科室。该团队还连续三年获得了广东省艾滋病综合质量管理评比的第一名。

W020210111399167078975.png

2017年全球艾滋病科学大会(IAS 2017

求人、挡刀,艾滋病科医生无所不能

自己团队的问题解决了,但和外部团队合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其他科室的医生不愿意为艾滋病人做手术。“其他医院一听病人是艾滋病,赶紧说,你去市三院吧!但病人腿断了、长结石了,我们内科医生是没办法手术解决问题的。最初只能四处求人,我的同学资源都被我用光了。遇到不敢做手术的医生,我就拍着胸脯跟人家说:如果你在这里感染了,我保证养你一辈子,可以立下字据。”

大胆的医生做了几台手术后,发现艾滋病也没有“传说”中可怕,慢慢地其他科室的医生才敢过来帮辉哥的病人做手术。“这几年每年我科病人的联合外科手术数量每年都有30%-40%的增长,去年一共做了大约150台外科手术。都是我给外科医生‘洗脑’的结果。”辉哥自豪地说。

W020210111399167134535.png

求得了人,主任还要挡得了刀。某一年一个平常的清晨六点,护士刚查完房,转身就听到窗外“咚”一声:一个年轻的病人从病房跳了下去,当场死亡。接到值班医生带着哭腔打的电话,辉哥赶紧从家里冲到医院。一面安抚医生,一面处理病人后事。没过多久,病人家属带着一卡车人浩浩荡荡地冲向医院。面对不知所措的医生和护士,科室医护人员冲到最前面,辉哥说:“不要怕,今天大家要死一起死,我们是一个团队,要团结一心才行。”在辉哥摆事实、调证据后,病人家属才带着一卡车人撤退了。“当时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但事情很快平息下来。”辉哥回忆。

 

去年,他们出了行业第一本艾滋病“科普书”

因为总是被病人拉着问“诸如我是不是马上会死”这类的问题,团队负责病人随访的爱心门诊护士长徐六妹一次突发奇想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出一本小册子,来解答患者的各种疑惑。”辉哥一听,当即拍板说:可以,你去收集问题。两个月后,徐护士长就拿出厚厚的一叠各类问题。“其实我都把这事忙忘了。一看问题都收集出来了,我就成立了写作团队来分配任务,找资料、回答。”团队医护人员写完答案,剩下修改和出版的担子都落在了辉哥身上。找出版社、投标书,几个月后,这本名为《艾问爱答》的电子书就在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网上商场上架了。“这是国内第一本专于艾滋病方面的完整的科普书。”人卫出版社的编辑说。选择做成电子书,还有一层考量:保护患者隐私。“电子书一不用寄快递,买了就能看。看的时候反正都是盯着手机,别人不会知道在看什么。”辉哥说。出这本书,辉哥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给团队每个骨干留下点“可被历史翻阅的专业记录”。“以后不管他们在哪里,都有一本体现他们为艾滋病专业奉献过的足迹可供追溯。”

 

关于这个团队我们还有话说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专科是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临床重点建设学科,国家药品管理局艾滋病专业新药临床试验基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规范化预防和治疗的单位之一。201711月正式成为深圳市艾滋病诊疗治疗控制中心承担抗病毒治疗规范化培训、技术指导、工作督导、参与政策制定等任务。现有专科床位数46张,现有共有医护人员38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4人,具有博士学历者3人,硕士学历者11人。这是一支高学历、年轻并充满活力,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常年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的打交道,用真爱抚平艾滋病患者心灵的创伤,用真情驱走艾滋病患者内心的阴霾,是深圳市乃至周边地区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守护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