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抗疫医务工作者三成都是90后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0-05-26 00:00:00 5月21日,深圳市最后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深圳正式实现“清零”。抗疫131天,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定点收治医院,共救治确诊患者462人,出院459人。
深圳市三院全院员工共计1600多人在临床、科研、行政、后勤等方面投入战“疫”,奔涌前进的年轻“后浪”们成为了中坚力量:在参与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中,35岁(含35岁)以内青年占57.02%, 90后青年占比34.24%,00后青年2人,获得省市表彰20项。其中,广东青年五四奖章3项;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团干、优秀团员12项;深圳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5项。
“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感染重症病区
作为临床应急医疗第一冲锋队,感染重症病区的青年们紧跟前辈的步伐,用默默无闻、日以继夜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护伤、大医精诚的担当和信念。曹孟丽和张影医生都在妊娠初期,却选择善意的隐瞒坚持每天参与患者救治,直到被发现时,才解释他们是不想因为怀孕影响排班,想为大家分担一些辛苦,也不愿做个逃兵。ECMO组的岑福兰、唐明,王国伟医生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实时进行床旁监测和处置,常常半夜和专家组一起实施各种抢救,累计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小时。以90后为主的护理团队在孟令香、王燕、费琴和易云兰4位护士长的带领下,不辞苦累,担负着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其中几例危重病人需要行俯卧位通气,由于患者体重多数偏胖,最高达100多公斤,虽然每一次体位的搬动都需要多名护士共同完成,一个班次下来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何洁长达10小时护理完8位重症患者后才安心吃上第一口晚饭,抗疫期间因勇担重任而成为第一批火线入党党员。95后的柯润面对86岁极不配合的失聪大爷,如家人般呵护关怀,打通心灵屏障。面对每天晨间采集40余位患者的动脉血气、鼻拭子和静脉血标本,她们无惧危险,训练有素地完成任务。
(P.S.病区介绍:感染重症病区由感染二科、感染三科和ICU团队共同组成,共有医务人员136人,35周岁以下青年93人,占比68%,党员38人,团员39人。)
“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奖——曲久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含有大量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危险系数极高。“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你的同事”,这是院领导班子的嘱托,也是曲久鑫在抗疫中的第一要务,既要为让临床标本得到及时、精准的检验,又要保障检验人员的防护安全,曲久鑫决定“必须让操作标准化、制度化。”他带领团队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标本接收、检验和处理流程(试行)》制度从无到有,完善至第8版,完成了全院疑似及确诊新冠患者数以万计的检验报告,成为临床救治的坚实后盾,并实现检验科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喜人成果。在接受团中央新媒体《中华儿女》采访时,曲久鑫说,“只有当规范形成习惯,才能有效的保证所有医护人员的安全,也才能让我睡得着觉。”
(P.S.曲久鑫个人介绍:男,1984年10月生,汉族,党员,黑龙江人,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访问学者;曾获评“北京市医管局青苗医学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和“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2019年度“十大深圳好青年”获得者。
“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奖——吴伟波
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逆行青年”之一。吴伟波医于2012年在医院感染三科工作,成为一名感染科医师,先后参与“H7N9”、“H5N6”高致病性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治抢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伟波医生担任感染重症科的住院总医师,每天两点一线,在隔离病房和指定的隔离酒店两个地点来回跑,即使万般想念,也没有回过家,每天上班大多达12小时以上,每天3次以上的查房治疗,夜班通宵达旦成为常态。虽然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艰辛程度难以想象,但每一个抢救成功并痊愈出院的患者的一句“感谢”,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8年来,该同志诊治的病人康复出院数达3000余人,深受患者好评,2019年,收到患者赠送感谢锦旗10余面。
(P.S.吴伟波个人介绍:男,汉族,198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学士,感染三科主治医师,现任住院总医师。2018年10月,获得深圳市医学会《第五届深港澳台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国际脓毒症论坛及2018年深圳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病例分析,诊疗评价和讨论演讲比赛二等奖。2019年,收到患者赠送感谢锦旗10余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