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三医院举行第七期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MDT感染性病例讨论会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9-09-23 00:00:00
9月20日上午,第七期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MDT感染性病例讨论会在我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市三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深圳市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举办,特邀请国内知名感染防控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树梅教授参会并授课。
刘映霞副院长、感染科、肝病科、检验科、药剂科等多学科专家,及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全市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核心单位同仁共计200余人参会出席讨论。肝病一科蔡庆贤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黄婷主任共同主持。
据了解,本次讨论案例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反复感染”。肝病一科罗芳医生报告病例,二线医师王平进行补充。蔡庆贤主任分析病例并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医院感染是否诊断明确?”“腹腔感染是自发性腹膜炎还是继发性腹膜炎?”“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低免疫状态人群如何进行院感防控?”此病例看似平凡常见,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纷至沓来,暗藏玄妙的面纱被一层层剥开。
感染科袁静主任首先发言,该患者应该为免疫力下降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自发性腹膜炎,因而对此类患者在积极治疗感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其肠道微生态进行调节;肝病科舒丹副主任表示应尽快明确患者反复腹水的原因究竟为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或是感染所致,在本次控制感染后,要考虑是否进行门-体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如行TIPS治疗,同时提出此患者在抗感染治疗有效后应该降阶梯治疗;微生物室刘厚明医师对临床进行细菌培养采样时机、采样方法以及对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肝病科王方主任认为门脉高压是造成患者反复腹水的原因,此患者已明确无条件进行肝移植,但在后续治疗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刘映霞副院长总结了肝病区近两年院感发生情况及肝硬化腹水细菌耐药情况和病原变迁,排在第一位的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分析本患者:住院初腹水培养阴性,但住院期间腹水和血培养产ESBL大肠杆菌阳性,住院后次日给予腹腔置管并持续3周以上,腹腔感染和脓毒血症诊断明确,提出尚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该患者是院感还是入院时已有感染?”“腹腔感染与置管是否有关?感染明确后是否需拔管?”“低免疫状态预防使用抗生素问题”“难治性腹水治疗问题”等。同时对肝病一科重视院感管理给予肯定。
孙树梅教授对病例进行总结,她提出当患者出现感染时,应对感染部位进行全面排查:是肺部感染?肠道来源?还是置管感染?同时,应区分感染来源究竟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临床医生应重视诊疗过程中因患者免疫力低下及抗菌药物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就此患者而言,顽固性腹水是导致腹腔反复感染的基础,我们要重视临床医生基本功培训,提高解决疑难临床问题的能力。孙教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抗生素的合理选择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答疑。孙树梅教授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专委会主委,广东省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副主任,拥有丰富的抗感染临床及科研经验。
最后,在孙树梅教授精彩的《CRE诊疗及防控进展》专题讲座后,我院第七期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MDT感染性病例讨论会在圆满结束。正如孙教授所说,市三医院医院感染病例MDT讨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学术交流的平台。MDT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建立起临床诊疗-精准诊治—多重耐药菌管理-院感防控的多学科合作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真正通过提升临床诊治能力和医院感染管理能力,达到防范医院感染风险,保证患者安全的最终目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