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合作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携手组建大湾区结核病防治联合体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9-03-12 00:00:00 传染病防治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月24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粤港澳已携手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治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传染病防控一体化体系。
2月24日,广东省防痨协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合作发展研讨会”,探讨如何提高大湾区结核病和新发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及学术水平,建立传染病防控一体化体系。
此次会议大咖云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袁国勇院士,深圳市政府吴以环副市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冯惠强处长、科教处张一愚处长,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唐小平主任,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罗乐宣主任,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周琳主任,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尹冬梅副秘书长,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蓝义方主席,澳門特別行政區仁伯爵綜合醫院张德洪医生,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顾问医生陈志权,澳门胸肺暨防痨协会梅建副监事长,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郑军博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冉丕鑫主任,同济大学上海肺科医院肖和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中心王小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尹炽标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主任,以及各授予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染病防控医疗卫生机构机构领导和专家单位代表等出席研讨会。
会议的焦点在于探讨结核病防治挑战与对策,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协同创新等。参会专家学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让我们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健康共同体,创新体制机制对于防控结核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集中精力科学研究,着重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认知病毒、认知细菌、认知结核,结核病的诊断、疫苗以及药物研发等创新,都需要大湾区的共同协作。
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至今仍是传染病的头号杀手,每年有数百万人患上结核病。我国结核病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二位,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在2035年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任务艰巨。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人口、耐多药结核病以及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同样是当前共同面对的三大挑战,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近7000万居民,人口流动频繁,共同面临结核病疫情的威胁,因此,三地共同联手应对挑战,刻不容缓。
此次研讨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控联合体揭牌。联合体将强化结核病患者跨区域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结核病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建设完善湾区结核病临床远程诊疗平台,建立会诊、双向转诊及学术研讨制度;开展结核病学科共建,建立高级人才合作培养、健康促进等常态化机制等。
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在创建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该院院长刘磊表示,若创建成功,医院将充分利用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在临床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应用上作“大文章”,争取为终结结核贡献广东经验和中国智慧。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的加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仅深圳口岸,出入境筛查的传染病确诊例数就占全国的一半。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方面屡创佳绩,“非典”期间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危重症H7N9禽流感患者病死率全国最低。在大湾区规划的背景下,粤港澳如何更好地携手抗击传染病?
会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了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签订协议,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的28家医院、防控机构、高等院校作为中心的核心单位。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将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新发传染病防、诊、治新机制研究并加强合作;联合建设湾区重大新发传染病预警、应急和精准救治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推进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研究人才的联合培养、培训与交流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