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致高烧不退,中西医结合治疗化解危机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9-12 09:20:27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成功救治了一名因感染多重耐药伤寒沙门氏菌引发败血症的患者小李(化名)。据悉,小李曾于7月下旬赴国外出差,回国一周后身体突发不适,经诊断确定为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且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经深圳市三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李最终转危为安,目前正处于康复阶段。
回国后高烧不退,血液中竟发现多重耐药菌
7月下旬,27岁的小李因公前往国外出差。在回国一周后,她突然发起高烧,体温一度飙到40℃,还伴有干咳、全身酸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一天要跑八九次厕所,就是那种急性的腹泻,”她回忆道。
第二天,小李赶紧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为她进行了多项检查,结果显示她感染了伤寒沙门氏菌,而且细菌已经入侵血液引发了败血症。更严峻的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导致抗感染治疗进程一度受阻。
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原体是伤寒沙门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入侵能力特别强。伤寒沙门氏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仅不被杀灭,反而能在其中存活和增殖,并扩散至全身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死亡率约1%-5%,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等情况。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一套避开耐药药物的治疗方案。尿路感染症状虽然有所缓解,但两天后,她再次出现持续腹泻,一天要跑十余次厕所。为了寻求进一步诊治,小李慕名转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多学科团队协作,中西医结合破解耐药困局
入院不久,小李依然高烧不退,即使使用退热药物体温仍徘徊在38.5℃以上。心脏彩超提示已经出现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炎症并发症。又因致病菌耐药谱广泛,多数抗生素疗效有限,医生只能紧急进行血培养检查——这是诊断败血症和明确有效药物的“金标准”。结果发现,其耐药药物又新增5种。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组迅速组织中医科、感染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最终确立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治疗策略。
西医方面,医疗团队依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多次调整抗生素方案。凭借卢洪洲院长在该类感染领域的丰富经验,团队对抗生素种类作出关键调整。在调整用药后第二天,小李的体温明显下降。
在退烧之后,她仍有持续低热盗汗、腹痛腹泻等并发症。主管医生吴浩嘉表示对于小李目前的这些症状,采用中医治疗手段能取得较好疗效。于是,中医科为她开具了健脾利湿、化痰理气的中药内服,配合每天一次的中药封包外敷腹部,不适症状逐渐缓解。
吴浩嘉医生介绍,伤寒发病第三至四周进入缓解期,约2.4%-15%的患者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而小李已经出现了持续粪便隐血阳性的情况,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危急并发症。
卢洪洲院长特别强调患者的饮食管理,建议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既补充营养,又降低肠道负担。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小李顺利度过危险期,未出现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已进入恢复阶段。
“自从退烧之后,整个人精神状态明显好很多,现在我感觉整个人精神焕发了,”小李笑着说。
医生提醒:预防沙门氏菌,最怕“病从口入”!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社区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可引发伤寒、副伤寒、细菌性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即通过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
医生提醒,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水源中的细菌增殖也更加活跃。因此,日常饮水和进食都应特别注意清洁卫生。为预防病从口入,需注意以下四点:
一、勤洗手、常消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餐前、便后、接触食物前、接触动物或生蛋后应仔细洗净双手
二、生熟食物严格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砧板、刀具等厨具应分开使用,用后及时清洗干净。冰箱内储存食物时,生熟应分层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三、食物彻底煮熟,不吃“半生不熟”。肉类、禽类、蛋类、海产品等应充分加热至熟透,高温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通常在100℃下数分钟即可灭菌。
四、注意食物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需谨慎。剩饭剩菜应冷藏保存(建议2~8℃),并尽快食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