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卢洪洲教授团队发表新冠联合用药专家共识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8-26 09:41:54

近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团队牵头撰写《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专家共识》。共识由第一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陈广斌主任药师、副主任医师执笔,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与袁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文章于8月26日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BioScience Trends上线发表,同时杂志将发表对该共识的评述。

卢洪洲教授介绍,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于2023年 5月5日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应对COVID-19大流行疫情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流行和进化。WHO强调,各国须继续监测病毒变异,优化临床诊疗能力,以便巩固在预防和控制该流行病方面取得的成果。

根据WHO官网报道,从疫情开始至2025年7月27日,全世界共报道778,457,848例新冠患者,这还不包括部分国家停止了对新冠病例的监测及未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漏报病例。同期,全世界共报道7,099,375例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在2025年6月30日至7月27日的28天内,WHO五个区域的41个国家报告了新的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共846例。从WHO报告看,新冠仍然威胁人类,尤其是在局部地区。卢洪洲教授介绍。

卢洪洲教授指出,绝大部分新冠患者症状较轻,可以自然康复或经适当医疗处理可以顺利痊愈。但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器官移植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免疫抑制性疾病患者、经常规抗病毒治疗后新冠病毒转阴仍困难的患者、肿瘤患者等,由于新冠感染后可加重原有疾病病情,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相对当棘手。此外,“长新冠”对部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困扰,以及病毒变异、耐药等问题,均提示现有单药治疗方案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局限性,抑制强度或有不足,并增加耐药风险。因此,探索不同机制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优治疗效果,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很早期就有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难治性新冠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团队已有总结案例报道于2024年4月22日在国际杂志《iLABMED》上发表。

共识第一作者及执笔者,陈广斌主任药师、副主任医师介绍,类似于治疗艾滋病病毒的“鸡尾酒疗法”,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耐药风险。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抗新冠病毒的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有两类,即3CL蛋白酶抑制剂及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

共同通讯作者袁静教授介绍,临床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案例和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联合用药策略的可行性与潜在优势,尤其是在救治免疫功能低下或病情复杂的患者时。

为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团队牵头,组织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编写小组,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完善,达成该专家共识。共识的发表,对困扰临床实践中的用药问题及时的提供参考建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