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发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长期健康风险研究成果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8-11 14:13:12

2025年8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发表题为《Two-threshold defined immune non-responders are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morbidity in people with HIV: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深圳大学医学部李枭瑞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与免疫科孙丽琴副主任医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教授与深圳大学医学部刘甲野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1.png

虽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使绝大多数HIV感染者实现并维持病毒学抑制,并显著延长生存期,但约有10–40%的患者在长期治疗后仍无法实现完全的免疫重建(immune non-responders, INR),表现为持续的免疫功能障碍。这类患者不仅易发生艾滋病定义性疾病(AIDS-defining diseases, ADs),还可能面临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on-AIDS-defining diseases, NADs)风险的增加。然而,针对INR的长期健康风险评估目前缺乏统一的免疫重建定义及系统化证据。

本研究基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前瞻性HIV/AIDS队列,创新性地提出“两阈值”INR定义(抗病毒治疗4年CD4+ T细胞未达350 cells/μL或抗病毒治疗5年CD4+ T细胞未达500 cells/μL),系统评估了INR与ADs及NADs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低阈值还是高阈值定义,INR均显著增加多种严重合并症风险,包括耶氏肺孢菌肺炎(低阈值aHR=10.10,高阈值aHR=4.11)、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aHR分别为7.38和6.64)、艾滋病相关肿瘤(aHR分别为3.67和4.39)、终末期肝病(aHR分别为15.00和4.60)、心血管疾病(aHR分别为3.83和1.95)、慢性肾脏疾病(aHR分别为1.78和1.73)及非艾滋病相关肿瘤(aHR分别为4.75和4.17)。

研究首次在大规模中国HIV/AIDS人群中明确了INR的长期健康危害,并提示单纯依赖CD4+ T细胞计数监测难以充分反映免疫功能恢复状况。该成果为优化长期风险评估与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本研究得到深圳市高水平医院建设专项资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5.2539198?src=exp-la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