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内惊现3厘米鹿角形“巨石”!医生提醒术后千万别忘了这件事
稿件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7-28 08:21:16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例,29岁的聋哑人士杨女士(化名)因长期腰痛、尿频尿急甚至血尿就医,检查后发现她的肾盂内竟有一枚长约3厘米的巨型铸型结石,形似鹿角,几乎填满整个肾盂!最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方烈奎主任为患者进行了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成功化解了这场“结石危机”。
支架滞留致体内长出3厘米“巨石”
不久前,杨女士总觉得自己腰痛,并且还出现了尿频、尿急,甚至尿血的情况。面对身体接连发出的警报,她惊觉不对劲,便立刻前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她的肾盂和膀胱内竟已形成了铸型结石,其中,肾盂内还发现了一枚约3厘米的巨大铸型结石,几乎完全填满了肾盂!这枚结石不仅体积大,其形状也极为复杂,表面粗糙不平,边缘呈不规则的分支状,宛如树枝或鹿角,医学上又称为鹿角形结石。
鹿角形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中较难处理的结石,手术出血、感染等风险比较高,有时不能通过一次手术将结石完全清除干净,还可能需要多次手术。若未及时清除可能会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并引发反复的尿路感染等症状。
在详细了解病史后,方烈奎主任发现这场“结石危机”源于杨女士体内的输尿管支架。原来,一年前她因妊娠输尿管压迫植入了支架,术后医生告知她42天后要来复查拔管,但产后因无不适症状且事务繁忙,便渐渐忘记了取管事宜。
但输尿管支架的“服役期”有着严格限制,一般仅可留置4至8周,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数月。若超过一年未取出,并发症风险将急剧上升。
就这样,这根被遗忘的管子在杨女士体内长期滞留,尿液中的矿物质不断在其表面沉积,就像滚雪球一样在膀胱和肾盂内逐渐形成结石。日积月累间,结石体积不断增大,进一步发展为填满肾盂的鹿角形结石,导致她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双镜联合手术化解“结石危机”
由于这根输尿管支架在杨女士体内留存时间已久,使得管子性质变得较“脆”,且已与结石“融为一体”。其表面粗糙不平,直接拔管容易划伤输尿管粘膜,还担心支架管、结石残留损伤输尿管及肾脏,手术难度比常规经皮肾碎石、输尿管镜碎石还难,给予医生很大压力及技术考验,
在明晰患者的病情之后,方烈奎主任决定采用双镜联合手术为其消除结石。双镜联合手术是一种结合输尿管软镜和经皮肾镜的微创手术,输尿管软镜可处理经皮肾镜无法到达的部位;而经皮肾镜可直接穿刺,适合处理大结石,二者配合,能够更加全面高效地清除肾结石。
术中,手术团队将输尿管支架从中截断,首先从尿道入路,软镜沿着输尿管蜿蜒而上,巧妙击碎、清除支架下段的结石;接着再采用经皮肾镜直接从外部穿刺定位,高效粉碎结石并取出。在清除完结石后取出支架,避免其在体内断裂、残留。
最终,方烈奎主任熟练运用双镜联合技术,成功为患者清除体内总重约30克的结石,完整取出已脆化的旧支架,术后复查显示杨女士体内已无明显结石残留。
由于此次手术中,输尿管软镜进出会造成输尿管水肿,于是在拔除旧管后在其体内又留置了一根支架。方烈奎主任反复叮嘱杨女士,务必在1个月后拔除,以免再次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安排专人与家属对接,确保按时复诊。
医生提醒:牢记支架管理的“三要原则”
方烈奎主任提醒,若术后植入了输尿管支架,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及时复查、取管。
其原因在于,当支架超期滞留体内,其表面易发生矿物质沉积,成为结石形成的“钢筋骨架”;同时由于生物膜形成,而增加了尿路感染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其还可能导致输尿管黏膜糜烂、瘢痕增生,并可能阻断尿流引发肾积水等病症。
因此,需牢记输尿管支架是“临时工”而非“终身伴侣”!留置时间具有明确限制,其术后管理一定要坚持以下“三要原则”:
一、要明确取出时限:术后务必向医生确认支架需留置多久(通常1至2个月),超过 6个月未取应立即就诊评估。
二、要设置多重提醒:在手机日历标记取出日期并请家属监督提醒,出院时留存医院联系方式以便保持联系。此外,老年人、青少年及特殊人群也应由家属专人负责跟进。
三、要注意术后管理:每日饮水>2000毫升,稀释尿液防结晶,避免提重物、突然弯腰,防止支架移位;当出现鲜红血尿、发热腰痛、排尿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