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肺移植第一人”医学专家团队,深圳或将成华南地区手术中心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8-07-28 00:00:00南方日报讯(记者 向雨航 通讯员 深三院)7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正式引进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团队和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肺移植团队。陈静瑜教授被称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而邱海波教授是我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他们带领的这两个团队堪称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对完美搭档,将有助于深圳器官移植成功率的提升。
据悉,待条件成熟后,市三院将申请肺移植“牌照”,届时,深圳市民将无需再去外地做肺移植手术了。
肺移植面临两大瓶颈
器官移植是医学发展的巅峰。2017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得国家卫健委颁发的肝脏移植、肾脏移植 “牌照 ”,填补了深圳肝肾移植的空白。同时,该院还通过“三名工程”引入了国内器官移植顶尖的团队,即浙大一院郑树森院士团队和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器官移植上“后发力”。截至目前,该院完成了22例肝移植和21例肾移植。
在脏器移植中,肺移植是难度最高的,对供受体的匹配要求最高,而且需要多个医院和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因此在我国一直进展艰难。2016年,美国完成肺移植手术2000多例,但我国仅完成204例。而在这其中,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团队就完成了136例,占比近七成,他也被称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此次引进陈静瑜教授团队也补齐了深圳在肺移植领域的短板。
按比例计算,我国每年至少有10000多个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做肺移植。陈静瑜教授介绍,目前我国肺移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供体短缺,二是供体利用率低。“供体利用率低主要是活肺很难保持。”陈静瑜说,肺的供体主要是脑死亡病人捐献的,100%要用呼吸机,上呼吸机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水肿、感染或者维护的不好就不能再利用了。据介绍,目前国内器官捐献中供体的利用率是4%左右,而美国的利用率有20%—25%。
重症医学团队为器官移植“保驾护航”
要提高供体的利用率,就需要提高重症医学的救治水平。因为,很多捐献活肺的人都是在医院里的重症病房(ICU)病逝,ICU的水平行不行,能不能及时保存好活肺的功能,也是这个宝贵的肺能否被成功移植的关键。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团队的到来,正好与陈静瑜教授肺移植团队组成了一队完美CP,邱海波教授团队将为市三院的器官移植“保驾护航”。
据介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全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形成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和脑保护等诊治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邱海波教授介绍,目前ICU医生对供体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中国的器官捐献率低,供体利用率更低,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如何在志愿者愿意做捐献的时候把他们的器官维护好,避免供体发生感染,在移植之后解决受体的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这是重症医学要努力的方向。”邱海波说,在器官功能维护方面,团队希望能探索出一个深圳模式,提高供体的利用率。
“器官功能维护和器官移植重症患者管理,全国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流程和标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金秀说,在邱海波教授的带动下,将形成我国器官移植重症患者管理的规范或指南,提高供体器官的功能,增加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深圳或将成为华南地区肺移植中心
据介绍,陈静瑜教授肺移植团队会派人员在深圳三院全面地开展肺移植临床工作,包括供体维护、获取、手术。团队目的是要打造深圳模式,提高器官捐献率,帮助深圳三院常规开展肺移植,造福深圳周边地区及华南地区的病人。今天启动仪式前陈静瑜教授在胸外科查看准备肺移植的病人,并和深圳三院专家一同开展病例讨论。
邱海波教授团队除了定期来市三院进行医疗救治、教学、科研以外,还将通过远程会诊,帮助深圳患者第一时间得到高水平的诊断和救治。“邱海波教授团队的到来也将带动市三院ICU诊疗水平和人才梯队的建设。”李金秀说。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在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能将该院的重症医学救治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在市三院建立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救治团队,构建以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为核心的移植相关重症救治体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何清表示,此次引进陈静瑜教授团队和邱海波教授团队,对市三院,甚至整个深圳医疗水平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未来深圳将有望成为华南地区肺移植中心。
两个团队的落地最受益的是深圳患者。今后,需要做肺移植手术的深圳市民将无需再辗转外地,陈静瑜团队向有关部门报备后,即可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肺移植手术。待条件成熟,他们也将帮助医院正式申请肺移植“牌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