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狙击”传染病!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控联合体揭牌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9-02-26 00:00:00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疫情面临新的挑战,以结核病为代表的重大传染病死灰复燃,以流感为代表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传染病防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月24日,记者从在深圳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治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粤港澳大湾区将建立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三地在传染病医学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
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防痨协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主办,会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袁国勇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以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高校的代表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和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及学术水平等热点问题,并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一体化体系献计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可双向转诊
在全球范围内,结核病至今仍是传染病的头号杀手,每年有数百万人患上结核病。我国结核病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三位,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在2035年终结结核的目标,任务艰巨。
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人口、耐多药结核病以及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同样是当前共同面对的三大挑战。其中,大湾区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占全国流动人口患者1/3以上,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终结结核病的主战场之一。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控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疫情的交换,未来如何建立结核病联防联控机制成为粤港澳共同合作的方向。”澳门胸肺暨防痨协会副监事长梅建说。他表示,目前国内结核病病原学的诊断率比较低,但港澳的诊断率比较高,在结核病病原学的诊断方面,三方可以合作,提高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和治愈率,“如果结核病的传染源没有发现,任何防控措施都是徒劳的。”
而香港卫生署胸肺科顾问陈志权表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治方面,香港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今年香港卫生署将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邀请广东和澳门结核病防控人员参与,分享各自的防控经验,协同推动大湾区内结核病的防控。”陈志权说。
与会专家探讨大湾区结核病防治的挑战与对策。
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简称“市三院”)正在创建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三院院长刘磊表示,医院将充分利用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在临床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应用上作“大文章”,争取为终结结核贡献广东经验和中国智慧。
研讨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结核病防控联合体揭牌。记者了解到,该联合体将强化结核病患者跨区域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结核病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并建设完善湾区结核病临床远程诊疗平台,建立会诊、双向转诊及学术研讨制度,还将开展结核病学科共建,建立高级人才合作培养、健康促进等常态化机制等。
29个核心单位携手防治新发重大传染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仅深圳口岸,出入境筛查的传染病确诊例数就占全国的一半。
在大湾区规划的背景下,粤港澳如何更好地携手抗击传染病?
“传染病是无国界的,未来粤港澳三地应该在人才交流和培养、信息共享、科研等方面进行大合作和大协作,整合各地资源,共同应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染病,把疾病防控在发生之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说。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袁国勇院士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要真正实现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应该实现多学科合作,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专家应该快速合作,并且流动起来。同时,粤港澳三地还要在抗病毒药物和广谱疫苗的研发上共同合作。
会上,粤港澳三方签订协议,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的29家医院、防控机构、高等院校作为中心的核心单位。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医学研究中心将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新发传染病防、诊、治新机制研究并加强合作;联合建设湾区重大新发传染病预警、应急和精准救治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推进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研究人才的联合培养、培训与交流等。
“这个研究中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但要有实质性的融合,在体制机制方式要有创新和突破,推动大湾区内医学人才、资金和物(生物样本)的流动,真正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治的一体化。”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发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协同创新方面,李兰娟院士建议,未来粤港澳三地可以在新发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传染源和传染渠道、新发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救治、重大科研难题的联合攻关等方面进行合作,为我国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出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