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医院举行胆囊健康义诊,专家告诫 得了胆结石病尽量不要切除胆囊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7-09-04 00:00:00昨日,市第三医院举行胆囊健康义诊。
人体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绿气球”,有不少人因为疾病而轻易地割舍了它。它就是胆囊。但随着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切与不切,成了一个谨慎为之的选择。
9月3日上午,为了响应第六届全国内镜微创保胆学术大会关于将9月1日定为“全国胆囊健康日”的倡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社区举行“愿人人拥有一个健康胆囊”大型公益义诊活动。
近一成深圳人有胆结石
首个“全国胆囊健康日”义诊活动由市三医院党办、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和超声科,以及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郑树森院士团队联合深圳市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共同举行,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胆囊疾病咨询、血压测量、B超检查,以及胆囊健康知识科普。医护人员一共为85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同时为其中50人进行了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7名,其中1名已应手术。
“接受B超检查的居民都是已有一定症状,所以胆囊结石发现比例高达14%。”市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嘉林表示,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两大类,其中胆囊结石为主。整体来说,深圳人胆结石发病率高达8%到10%,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也有显著升高。“我接诊的患者年龄最大的105岁,最小的4岁。”刘嘉林告诉记者,胆结石成因还不完全清楚,但与肥胖、激素代谢、蛔虫、胆管狭窄、梗阻和感染等因素相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胆结石与不良生活习惯也密切相关。从国内临床数据显示,胆结石类型以胆固醇性结石为主,这与人们偏爱高胆固醇饮食有关。同时,进食不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的人特别容易患上胆结石。“胆囊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器官,如果不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度饱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刘嘉林表示,胆结石发病年轻化主要与此相关。
专家:胆囊绝非可有可无
过去发现胆囊结石后基本都是“一刀切”,但其实“无胆英雄”将面临不小的健康风险。刘嘉林表示,“一刀切”是因为手术技术的局限,也是因为对胆囊重要性认识不足。
“义诊时有不少已接受胆囊摘除手术的居民前来咨询,说自己经常感到胃痛和烧心,其实这是胆囊切除最明显的后遗症之一。”刘嘉林指出,胆囊被切除后,胆道内胆汁逆流现象增多,造成胆道感染的机会增加。空腹时胆汁会连续进入肠道,没有食物和胃酸中和,胆汁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逆流入胃,胆汁中的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害很大,会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时患者会现出现剑突下烧心样疼痛,呕吐胆汁和出现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
更有医学研究指出,胆囊切除术患者,胆汁中的胆汁酸在肝肠循环加快,次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生成增加,它们的代谢产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因而大肠癌的发病率会增加。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只要胆囊还有功能我们都将尽量保留。”刘嘉林说,过去内镜技术不发达,保胆取石是“盲取”,因此容易形成胆囊结石残留,所以治疗胆结石首选方法就是切胆,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慢。目前,深圳有不少大医院都可通过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等内镜进行取石保胆治疗,但尚未形成规模。他通过对市三医院2016年胆结石住院患者的分析,认为近五分之一可以内镜取石保胆,不需要切除胆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