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口腔科领域十大重要研究成果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1-30 11:09:521.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的专家共识
牙槽骨是牙种植修复的重要解剖基础,其不同的缺损程度决定了不同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其中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是种植修复中非常关键的技术,然而其最终质、量、形重建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美观与功能兼顾的重建目标,临床医师需要掌握诊疗原则与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国外的相关临床指南,从牙槽骨缺损分类、骨增量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对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建议:根据牙槽骨缺损与预期种植体植入位点的关系将缺损分为Ⅰ-0、Ⅰ-Ⅰ、Ⅱ-0、Ⅱ-Ⅰ及Ⅱ-Ⅱ五种类型。其中Ⅰ-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引导骨再生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Ⅰ-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均未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或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Ⅱ-0型为牙槽骨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无明显缺损;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厚度≤4 mm)或牙槽嵴劈开术(厚度> 4 mm)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Ⅰ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一侧骨板缺损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另一侧骨板缺损不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块状自体骨移植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或经牙槽嵴顶/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延期种植。Ⅱ-Ⅱ型为牙槽骨两侧骨板缺损且均超过预期种植体长度的50%,首选引导骨再生术联合使用刚性支架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或自体皮质骨帐篷技术,延期种植。本共识可为临床医生在牙槽骨缺损骨增量手术方案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2.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在不同咬合方式中的应力分析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影响着植体内部结构及骨组织处的应力分布,应力分布是否平衡决定着种植体的长期寿命与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的3种咬合关系中不同咬合接触方式对修复体、种植体、修复基台、固位螺丝、骨组织、粘结剂及修复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1例上颌中切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运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上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后,构建上颌中切牙联冠修复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中分别模拟对刃合、正常合、深覆合3种咬合状况和联冠远中缘、种植体直径中点、联冠中点3种咬合接触方式进行加载,分析在3种咬合关系与3种加载方式影响下种植修复体内部各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对刃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2)在正常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3)在深覆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的应力大小相应增大,而粘结剂处的应力逐渐增大;(4)结果表明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与不同的咬合关系影响种植修复体各组成部件及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分布,此结论或许能为种植修复体调整咬合接触提供参考依据。
3.牙齿隐形矫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由塑性膜片材料经热压成型装置制作而成,通过其变形后的回弹力产生矫治力,达到矫治牙齿的目的。但是,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明确,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建立牙齿模型,可以研究隐形矫治过程中不同牙齿的受力和移动模式。文章主要介绍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不同牙齿的牙移动模式与受力情况以及附件和矫治器材料对牙齿移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4.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及其对口腔诊疗的潜在影响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已经在全世界蔓延超过两年,每日的新增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仍在持续增长。最新出现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因其刺突蛋白出现多位点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与致病性发生显著变化,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WHO将Omicron变异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SARS-CoV-2及其变异株的传播扰乱了世界范围内的口腔诊疗工作。口腔诊疗过程中,近距离面对面交流、飞沫、气溶胶、接触唾液、血液等,增加了口腔诊疗机构中的传播风险,特别是Omicron等新发变异株的流行,对口腔诊疗带来新的挑战。口腔舌部、黏膜等组织可高表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ACE2),ACE2是SARS-CoV-2的结合受体,因此口腔也是SARS-CoV-2感染部位之一。SARS-CoV-2感染可导致味觉丧失等口腔疾病。然而,Omicron等变异株对口腔疾病及其诊疗的影响还鲜有报道,本文将介绍最新出现的Omicron变异株及其致病性、免疫逃逸等特点,以及对口腔诊疗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提出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在口腔诊疗服务中的传播风险。
5.处方专项点评对口腔专科医院中成药合理应用的效果
目的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为规范口腔专科医院中成药处方及促进中成药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医院自2018年10月起实施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制度,随机抽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门诊开具的中成药处方1 200张,其中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前(2018年4-9月)600张,点评后(2018年10月-2019年3月)600张。逐一进行审核点评,比较专项点评前后医院中成药使用合理率。结果处方专项点评前不合理处方163张(27.17%),不合理项173项;处方专项点评后不合理处方41张(6.83%),不合理项42项,专项点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后口腔外科、口腔黏膜病科、儿童口腔科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率均低于专项点评前(χ~2=50.670、13.500、11.533,P均<0.01),不适宜处方中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占比低于专项点评前(P<0.05)。结论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对促进口腔专科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具有积极意义,医师、药师共同努力,促进患者合理、安全、高效使用中成药。
6.成年高角女性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
目的探讨成年高角女性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其增龄性改变,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42例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资料,根据面部生长型分为80例高角组(∠MP-FH> 30°,FHI <62%)和62例均角组(20°≤∠MP-FH≤30°,62%≤FHI≤65%)。扩充高角组样本量至164例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87例)和中年组(77例),以进一步研究高角女性组内差异。应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各组下切牙区牙槽骨附着水平、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及下切牙唇倾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均角组相比,高角组下切牙根尖区唇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更小(P <0.05),牙槽骨附着水平更低(P <0.05);高角组及均角组下切牙唇倾度与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呈负相关(高角组:r=-0.251,P=0.025;均角组:r=-0.428,P=0.001)。与高角中年组相比,高角青年组下切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附着水平更高(P <0.05);但两组根尖区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成年高角女性下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薄、附着水平低,增龄性变化和下切牙唇倾度差异都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相关性,正畸医师设计牙移动方案时应重视。
7.通用型粘接剂对牙体组织粘接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通用型粘接剂因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于口腔治疗中。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酸蚀模式、涂布方法、粘接前预处理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对牙体组织的粘接性能。本文归纳和分析可能影响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如何进一步改善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阶段研究表明,对于牙釉质粘接,通用型粘接剂的全酸蚀模式可取得更好的粘接效果;而对于牙本质粘接,全酸蚀和自酸蚀的粘接效果相近。延长粘接剂的涂布时间、双层涂布粘接剂、粘接前用水或乙醇润湿可提升粘接强度。0.2%氯己定和金属纳米粒子可有效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激活,提高长期粘接效果。通用型粘接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唾液污染能力,但抗血液污染能力不佳。酸蚀模式、涂布方法、粘接前预处理等因素均可影响粘接效果,临床操作中医师应注意以上因素。目前,通用型粘接剂仍存在对牙釉质自酸蚀粘接强度不佳、对龋病周围脱矿的牙体组织粘接能力下降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8.不同种植设计对下颌无牙颌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下颌种植固定全口义齿已经成为临床上无牙颌主要的修复方式之一,针对不同种植设计进行力学研究可以帮助临床选择符合生物力学原则的种植设计方案,有利于维护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目的:保持远中悬臂长度一致,建立不同种植位点分布的模型,得出最前端植体位点、植体分布的对称性及植体数目对基台、种植体及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一无牙颌下颌骨锥形束CT数据,利用锥形束CT数据及种植体、基台、冠部修复体数据分别建立不同种植位点与区域、不同种植体数目的有限元模型,在双侧前磨牙及磨牙区分别施加150 N垂直压力,计算出基台、种植体、骨组织的应力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当最前端种植体越靠前时,模型中基台、种植体及骨组织表面的应力值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对于4颗植体,当位于侧切牙及其以前的种植体数目为2颗时骨组织应力值最小,与1,0颗骨组织应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对于5颗种植体,最前端种植体位点位于侧切牙及其以前模型的基台、种植体、骨组织应力值,与最前端种植体位点位于尖牙及其以后模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因此当悬臂长度一定时(实验为10 mm),4,5颗种植体最前端种植体应尽量位于侧切牙及其以前的位点,且4颗种植体时位于侧切牙以前的种植体数目2颗为较好的选择;(2)当悬臂长度和AP距(最前端的种植体与最远端2颗种植体之间连线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对称模型与非对称模型的基台、种植体及骨组织周围应力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因此在悬臂长度与AP距保持不变时种植体并非一定按照对称原则进行排列;(3)种植体数目为4颗模型的基台及种植体表面应力值高于种植体数目为5,6颗模型(P <0.05)。因此,种植固定全口义齿最好是以5颗及其以上数目的种植体进行修复。
9.应用体积分析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的成骨效果
牙槽嵴裂患者植骨后骨存量的保留十分关键,目前对骨存量的研究多为二维测量,即使部分研究应用三维测量,也仅仅是应用锥形束CT进行单一的测量,测量的成骨量差异较大。目的:通过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探讨牙槽嵴裂患者植骨1年后哪个部位的成骨效果较好,并分析尖牙萌出及术前缺损区大小对骨存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1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髂骨移植1年后患者,采用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分区域测量每例患者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整个牙槽嵴裂缺损区)及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靠近口腔部缺损区),分析这两个区域的成骨效果,并分析尖牙萌出是否对骨存量产生影响。结果与结论:(1)牙槽嵴裂患者骨移植后,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低,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高;尖牙萌出前缺损区的成骨量高于尖牙萌出后缺损区(P <0.05);牙槽嵴裂缺损区术后成骨效果与术前缺损区体积大小无相关性。(2)结果表明,牙槽骨部分牙槽嵴缺损区成骨效果高于整个缺损区,临床应以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为基准指导后续的正畸及修复治疗;另外,植骨应在尖牙萌出前进行。
10.基于CBCT研究伴牙周炎患者种植牙治疗同期行GBR技术对牙槽骨的影响
探讨伴牙周炎患者种植牙同期行引导性骨再生(GBR)技术治疗对牙槽骨吸收的影响。选取接受牙种植同期行GBR技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牙周炎的患者有42例(牙周炎组)、不伴有牙周炎的患者有48例(对照组),采用CBCT观察两组的牙槽骨参数并进行比较。负载2年后(T2),牙周炎组患者的牙槽骨近中点、远中点、舌侧的牙槽骨高度测定值[(2.64±0.09)mm、(2.66±0.13)mm、(3.91±0.16)mm]均低于对照组的[(2.76±0.13)mm、(2.72±0.11)mm、(3.99±0.18)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患者的牙槽嵴顶区舌侧、牙槽嵴顶区唇侧、根尖区舌侧的牙槽骨密度值[(1054.1±97.6)Hu、(1058.3±113.0)Hu、(989.1±98.0)Hu]均低于对照组的[(1147.3±133.0)Hu、(1103.0±86.3)Hu、(1067.6±103.8)Hu],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相比,具有牙周炎病史的牙缺损患者接受牙种植同期行GBR技术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更加的明显,CBCT技术能较好地观察到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情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