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2年骨科领域十大重要研究成果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1-30 11:06:59

1.非编码RNA: CircRNA422通过SP7/LRP5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

2022-06-23报道,近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ircRNA422 enhance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uring early osseointegration through the SP7/LRP5 axi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CircRNA422可能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潜在治疗靶点。

本研究证实了CircRNA422通过SP7/LRP5轴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该研究表明,过表达CircRNA422的BMSCs表现出比对照组更强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局部应用CircRNA422可促进早期骨整合。CircRNA422可能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潜在靶点。

2.USP26在协调骨形成和骨吸收中的骨保护作用

2022-02-23报道,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者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osteoprotective role of USP26 in coordinating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USP26在协调骨形成和骨吸收中的骨保护作用》”的文章。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确认USP26是一种以前未知的骨稳态调节因子,它协调骨形成和吸收。本研究的发现证明了USP26可能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靶点。

3.成骨细胞来源的囊泡在体内诱导从骨形成到骨吸收的转换

2022-03-18报道,近日,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Osteoblast-derived vesicles induce a switch from bone-formation to bone-resorption in vivo”的文章,该研究发现小成骨细胞囊泡(SOV)是一种细胞间的通信模式,控制着体内从骨形成到骨吸收阶段的动态转变。

在这里,研究者确定了成骨细胞来源的成熟细胞外小泡的一个特定子集,它们抑制骨形成并促进破骨细胞生成。活体成像显示,成熟的成骨细胞分泌并捕获细胞外小泡,称为小成骨细胞小泡(SOV)。

4.mRNA用于治疗骨折和骨缺损,促进骨骼再生

2022-02-21报道,近日,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healing of large osseous segmental defects using optimized chemically modified messenger RNA encoding BMP-2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使用化学修饰的mRNA编码的BMP-2蛋白,能够诱导骨再生,从而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这为骨愈合提供了一种创新、安全且高度可转化的技术。骨节段性缺损不能很好地愈合,并且仍是可能导致截肢的主要临床问题,再生医学为恢复并再生确实的骨骼提供了新的希望。

5.CHD7通过抑制PPAR-γ信号调节骨脂平衡

2022-04-20报道,近日,四川大学的研究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D7 regulates bone-fat balance by suppressing PPAR-γ signaling”的文章,该研究阐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HD7突变的病理表现,并揭示了骨骼健康和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在这里,研究者展示了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成骨前细胞中有条件地敲除CHD7导致的病理表型,表现为低骨量和严重的骨髓肥胖症。从机制上讲,研究者发现在CHD7缺陷的MSCs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的增强。

6.CTM:骨调蛋白或能作为机体血管钙化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2-02-28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题为“Osteomodulin attenuates smooth muscle cell osteogenic transition in vascular calcific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骨调蛋白或有望作为指示血管钙化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报告了循环和组织中骨调蛋白的水平与机体血管钙化的一致性关系,同时强调了骨调蛋白作为临床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骨调蛋白能定位在心血管组织钙化的内侧和内侧α-SMA+区域,由促炎性和促成骨刺激诱导,而细胞外环境中存在的骨调蛋白却会减弱平滑肌细胞的钙化。

7.基于光固化丝蛋白水凝胶边缘封闭的一体化双层丝蛋白支架用于骨软骨再生

2022-04-13报道,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发表了题为“Marginal sealing around integral anisotropic scaffolds for repai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based on photocurable silk hydrogels”的论文。在骨软骨修复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一体化双层丝蛋白支架联合光固化丝蛋白水凝胶边缘封闭的策略,在实现骨软骨再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快速、高效地解决了新生软骨与缺损周围软骨间水平向整合的问题。

8.NEJM:决定性证据来了!2.5万人随访5年发现,无VD缺乏骨密度低的普通老年人,每天补充维生素D不能预防骨折

2022-08-01报道,一项包含2.5万参与者、长达5年的大型临床研究,将相关结果公布于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宣布补充维生素D用于普通中老年人降低骨折风险的挑战——失败。

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Meryl S. LeBoff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对于无维生素D缺乏、骨密度低的症状或骨折史的普通中老年人,每天补充2000IU 维生素D与骨折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1]。 对此结果,活跃在骨骼健康领域的Steven R. Cummings博士等人点评道,这项研究可以作为决定性证据,以支持维生素D并无预防骨折的效果,终结无止境的争论。

总体来说,这项大型队列研究聚焦于补充维生素D的获益。再加上以往的大量研究成果,关于“普通人群依靠每日单纯补充维生素D,到底能不能预防骨折?”这一争论,这次总算是给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不能!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补充维生素D对骨骼无益,甚至有害。对于不缺乏维生素D的人,超量补充维生素D不仅不能防止骨质疏松,反而可能还会让骨密度下降的更快,每日补充10000 IU维生素D的人相比400 IU的人,骨密度降低速度几乎快了2倍。

9.《科学》子刊:益生菌或能壮骨!湘雅医院团队发现,动物乳杆菌外囊泡可作用于股骨,促成骨,抗凋亡,缓解激素相关股骨坏死

2022-05-25报道,近期,《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团队关于糖皮质激素与肠道细菌对骨坏死的最新研究结果5。该研究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揭示动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nimalis)分泌的胞外囊泡(EVs)可作用于股骨头,通过促成骨、促成血管和抗细胞凋亡作用,缓解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坏死病症。除此之外,补充动物乳杆菌也有益于巩固健康骨骼。

谢辉团队通过一系列的小鼠、细胞和分子实验,揭示了动物乳酸杆菌通过胞外细胞囊泡抑制糖皮质激素引起股骨头坏死的机制。 遗憾的一点,该研究是基于小鼠模型,动物乳酸杆菌对人体是否有骨保护作用还未知。希望这一研究突破能推动乳酸杆菌对人体骨保护作用的研究。

10. 科学家识别出骨关节炎的疼痛通路

2022年1月31日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上题为“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rtemin and Its Cognate Receptor, GFRα3, in Osteoarthritis Pai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分子信号通路,其或在产生骨关节炎疼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疼痛性骨关节炎小鼠模型,研究者发现,阻断这一信号通路或许会消除机体疼痛并会恢复正常的肢体使用,本文研究首次发现了这种通路和骨关节炎疼痛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人类骨关节炎的新型有效疗法。

本文研究或许提供了与artemin/GFRα3信号有关的关节炎疼痛的分子基础,并表明,后期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来调查机体神经元的可塑性以及关节炎患者机体中驱动疼痛发生的信号通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