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物治疗领域十大研究创新成果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生物治疗临床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4-12-20 08:30:39一、首创白血病治疗“杭州方案”,成功治疗难治性白血病
近年来,白血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CAR-T细胞治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挽救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CAR-T细胞治疗后的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研究团队通过一种全新的CD7 CAR-T细胞治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方案,将CAR-T细胞治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治疗手段进行了强强联合,成功解决了传统治疗方案遗留的多项难题,成为国际首创的白血病治疗“杭州方案”。同时,研究团队进一步对方案背后的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从内源机制上解释了这套一体化方案效果显著的奥秘所在,为将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打下基础。
这项研究率先开创的“强强联合”新方案为那些无法接受传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为更多终末期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也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Hu Y, Zhang M, Yang T, Mo Z, Wei G, Jing R, Zhao H, Chen R, Zu C, Gu T, Xiao P, Hong R, Feng J, Fu S, Kong D, Xu H, Cui J, Huang S, Liang B, Yuan X, Cui Q, Guo H, Yu Y, Feng Y, Jin C, Ren J, Chang AH, Wang D, Huang H. Sequential CD7 CAR T-Cell Therapy and Allogeneic HSCT without GVHD Prophylaxis. N Engl J Med. 2024 Apr 25;390(16):1467-1480. doi: 10.1056/NEJMoa2313812.
二、研发新型多功能CAR-T疗法,助力艾滋病功能性治愈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应用显著改善了HIV感染者的临床结局。然而,由于病毒库在血液和其他身体组织中持续存在,而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无法根除,感染者总是需要终生服药,并遭受相关的药物毒性并面临耐药性的风险。因此,找到一种实现无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缓解的疗法代表了征服HIV的下一步。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一种通过增强HIV-1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治疗HIV-1感染患者的有前途的方法。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三重功能的CAR-T细胞疗法——M10 CAR-T细胞疗法。M10 CAR-T 细胞被设计为具有三重生物学功能,包括对HIV感染细胞的广泛细胞毒性作用,中和潜伏期逆转后产生的游离病毒,以及B细胞卵泡归巢。 在证明三重生物活性后,M10细胞通过两次同种异体M10细胞输注方案治疗18名HIV-1患者,间隔30天,每次M10 CAR-T细胞输注,然后进行两次西达本胺(Chidamide)刺激以激活HIV-1储存库。因此,74.3%的M10 CAR-T细胞输注导致病毒反弹显著抑制,病毒载量平均下降67.1%,10名患者在150天的观察期内表现出细胞相关HIV-1 RNA水平持续降低(平均下降 1.15 log10)。还发现M10 CAR-T细胞对潜伏的病毒库施加选择性压力。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显著不良反应。总体而言,该研究支持M10 CAR-T细胞作为HIV-1/AIDS 功能性治愈的新型、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的潜力。
参考文献:
Mao Y, Liao Q, Zhu Y, Bi M, Zou J, Zheng N, Zhu L, Zhao C, Liu Q, Liu L, Chen J, Gu L, Liu Z, Pan X, Xue Y, Feng M, Ying T, Zhou P, Wu Z, Xiao J, Zhang R, Leng J, Sun Y, Zhang X, Xu J.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vel multifunctional M10 CAR-T cells in HIV-1-infected patients: a phase I, multi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study. Cell Discov. 2024 May 14;10(1):49. doi: 10.1038/s41421-024-00658-z.
三、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为自身免疫疾病治愈带来新希望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共同的疾病基础是免疫耐受受损。临床上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感染及肿瘤的风险增加,及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的情况。靶向B细胞单克隆抗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依然存在停药后复发、感染及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等问题。鉴于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不少团队尝试将CAR-T疗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已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无论是针对肿瘤适应症还是自身免疾病适应症,已上市或在研产品仍集中于自体来源的CAR-T产品。
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合作研发了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TyU19)并开展了一项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功使用UCAR-T产品TyU19治疗了3例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1例为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IMNM)、2例为系统性硬化症(SSc)。IMNM受试者为42岁女性,接受TyU19细胞治疗后,未出现任何发热以及细胞因子风暴的症状,且患者的总改善评分(TIS)迅速(2个月)从基线的72.5上升至100,并在随后的随访期间持续保持这一水平。影像及病理检查也同时显示,患者肌肉炎症已得到了显著缓解。本研究还招募了2名患有严重SSc的受试者,接受TyU19细胞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RISS评分在几个月内得到显著提高;且在皮肤纤维化方面,2名患者修改后的Rodnan皮肤评分(mRSS)均显著下降。此外,在经TyU19治疗后所有患者的B细胞均被完全清除,IMNM患者的自身抗体被彻底消除;2名SSc患者的重要器官纤维化损伤均得到了逆转,并在6个月的监测期内持续改善。整个治疗过程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参考文献:
Wang X, Wu X, Tan B, Zhu L, Zhang Y, Lin L, Xiao Y, Sun A, Wan X, Liu S, Liu Y, Ta N, Zhang H, Song J, Li T, Zhou L, Yin J, Ye L, Lu H, Hong J, Cheng H, Wang P, Li W, Chen J, Zhang J, Luo J, Huang M, Guo L, Pan X, Jin Y, Ye W, Dai L, Zhu J, Sun L, Zheng B, Li D, He Y, Liu M, Wu H, Du B, Xu H. Allogeneic CD19-targeted CAR-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yositis and systemic sclerosis. Cell. 2024 Sep 5;187(18):4890-4904.e9. doi: 10.1016/j.cell.2024.06.027.
四、实体瘤GCC19 CAR-T细胞创新疗法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福音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癌症之一。根据最新版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CRC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4位,其中2022年新发病例51.7万,死亡病例24万。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导致预后不佳。
我国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旨在评估GCC19 CAR-T细胞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这项单臂、非随机、I期试验于2020年12月3日至2022年4月13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研究纳入患有复发和难治性 mCRC 且表达 GCC 的成年人。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估GCC19 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剂量限制性毒性。次要终点包括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客观缓解率 (ORR) 和无进展生存期 (PFS) 以及总体生存期 (OS)。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较高剂量(2×106 CAR-T细胞/kg)治疗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高于接受较低剂量(1×10 6CAR-T 细胞/kg)治疗的患者(6.0个月 vs 1.9个月,P = 0.03),中位OS为 22.8 个月(95% CI, 13.4-26.1)。其中7 名接受高剂量治疗的患者中有 4 名出现PR(ORR为57%)。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5.1个月(2.0-8.0)。另外5 名患者的最佳反应为病情稳定(SD),总体临床获益率为73%。GCC19 CAR-T治疗的大多数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腹泻有关,这些症状均为自限性且可控制。这项研究在CAR-T细胞疗法用于实体肿瘤的领域,特别是mCRC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Chen N, Pu C, Zhao L, Li W, Wang C, Zhu R, Liang T, Niu C, Huang X, Tang H, Wang Y, Yang H, Jia B, Jiang X, Han G, Wang W, Chen D, Wang Y, Rowinsky EK, Kennedy E, Lu VX, Cui G, Wu Z, Xiao L, Cui J.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Targeting CD19 and GCC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4 Nov 1;10(11):1532-1536. doi: 10.1001/jamaoncol.2024.3891.
五、实体瘤Claudin18.2 CAR-T细胞疗法有望攻克胃肠道恶性肿瘤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领域蓬勃发展,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其在实体瘤的疗效逊于血液肿瘤,因此如何实现精准强力打击实体瘤成为CAR-T细胞疗法的首要挑战。Claudin18.2(CLDN18.2)是一种在胃、胰腺和其他实体瘤中广泛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正在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Satricabtagene autoleucel(satri-cel)/CT041是一种靶向CLDN18.2的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T041-CG4006试验的中期结果于2022年6月报道。2024年6月则进一步报道了该项单臂、开放标签、1期临床试验研究的最终结果,评估了satri-cel在CLDN18.2阳性晚期胃肠道癌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9年3月26日至2024年1月26日,共98例患者接受CT041输注,包括胃癌/胃食管交界处癌(n=73)、胰腺癌(n=10)、胆道癌(n=4)、肠癌(n=8)和其他肿瘤(n=3)。共计89名患者治疗剂量为250×106,6名患者治疗剂量375×106和3名患者治疗剂量500×106细胞,中位随访时间为29.7个月(范围:1.2个月-35.5个月)。250×106根据剂量递增结果,选择250×106作为剂量扩展阶段的剂量。
最常报告的3级或更高级别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与淋巴细胞耗竭相关的血液毒性。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相关死亡或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的报道。96.9%的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均归类为1-2级。胃黏膜损伤8例(8.2%),其中1-2级胃炎7例,3级胃糜烂1例,均已恢复。在所有患者(n=98)中,客观反映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到38.8%和91.8%,所有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4.4个月(95%CI:3.7,6.6)个月和8.8个月(95%CI:7.1-10.2)。在接受CT041单药治疗的疗效可评估胃癌患者中,有可测疗效疾病的患者(n=47)的ORR和DCR分别达到57.4%和83.0%,所有疗效可评估胃癌患者(n=55)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5.8(95%CI:4.2,8.4)个月和9.7(95%CI:7.1,14.4)个月。
在接受CT041单药治疗的疗效可评估胃癌患者中,有可测疗效疾病的患者(n=47)的ORR和DCR分别达到57.4%和83.0%,所有疗效可评估胃癌患者(n=55)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5.8(95%CI:4.2,8.4)个月和9.7(95%CI:7.1,14.4)个月。Satri-cel/CT041在经过大量预治疗的CLDN18.2阳性晚期胃肠道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非常令人鼓舞的疗效。
参考文献:
Qi C, Liu C, Gong J, Liu D, Wang X, Zhang P, Qin Y, Ge S, Zhang M, Peng Z, Zhou J, Lu Z, Lu M, Cao Y, Yuan J, Wang Y, Wang Z, Xue R, Peng X, Wang Y, Yuan D, Li J, Zhang X, Shen L. Claudin18.2-specific CAR T cell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phase 1 trial final results. Nat Med. 2024 Aug;30(8):2224-2234. doi: 10.1038/s41591-024-03037-z.
六、全球首款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获批治疗PD-1/PD-L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黑色素瘤
2024年2月,美国Iovance Biotherapeutics的Lifileucel(商品名:Amtagvi)获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PD-1/PD-L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黑色素瘤,成功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的个性化T细胞疗法,吹响了细胞疗法攻克实体瘤的号角,CGT治疗领域再添历史性突破。
lifileucel是一种利用患者个体免疫细胞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的新型免疫疗法,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只需为患者输注一次,便可发挥疗效。此次批准基于2期C-144-01临床试验(NCT02360579)的数据支持,在该试验中,主要评估了lifileucel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144-01试验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多队列、开放标签、单臂试验,招募了年龄≥18岁的IIIC期或Ⅳ期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平均在接受lifileucel治疗1.5个月后开始产生积极反应。在接受lifileucel治疗有积极反应的患者中,在治疗的第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有56.5%、47.8%和43.5%的患者疾病保持未进展或未死亡。在接受了推荐剂量的lifileucel治疗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31.5%,即有31.5%的患者肿瘤大幅缩小或消失。其中部分缓解率为27.4%,即有27.4%的患者肿瘤大幅缩小,完全缓解率为4.1%,即有4.1%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平均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因此,lifileucel有望为那些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治疗选择十分有限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例如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Sarnaik AA, Hamid O, Khushalani NI, Lewis KD, Medina T, Kluger HM, Thomas SS, Domingo-Musibay E, Pavlick AC, Whitman ED, Martin-Algarra S, Corrie P, Curti BD, Oláh J, Lutzky J, Weber JS, Larkin JMG, Shi W, Takamura T, Jagasia M, Qin H, Wu X, Chartier C, Graf Finckenstein F, Fardis M, Kirkwood JM, Chesney JA. Lifileucel, a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herap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J Clin Oncol. 2021 Aug 20;39(24):2656-2666. doi: 10.1200/JCO.21.00612. Epub 2021 May 12. Erratum in: J Clin Oncol. 2021 Sep 10;39(26):2972. doi: 10.1200/JCO.21.01866.
2.Chesney J, Lewis KD, Kluger H, Hamid O, Whitman E, Thomas S, Wermke M, Cusnir M, Domingo-Musibay E, Phan GQ, Kirkwood JM, Hassel JC, Orloff M, Larkin J, Weber J, Furness AJS, Khushalani NI, Medina T, Egger ME, Graf Finckenstein F, Jagasia M, Hari P, Sulur G, Shi W, Wu X, Sarnaik A.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fileucel, a one-time autologous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after progression on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pooled analysis of consecutive cohorts of the C-144-01 study.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 Dec;10(12):e005755. doi: 10.1136/jitc-2022-005755.
七、全球首款TCR-T细胞疗法获批治疗二线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滑膜肉瘤
2024年8月1日,FDA批准了Adaptimune Therapeutics公司的工程化T细胞疗法Afami-cel(商品名:Tecelra),该疗法用于二线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滑膜肉瘤成人患者,这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TCR-T细胞疗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Afami-cel是一种自体细胞疗法,它使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基因工程修饰,以靶向并摧毁表达MAGE-A4抗原的晚期滑膜肉瘤和其他实体瘤。
Afami-cel申报BLA并获批上市是基于关键试验SPEARHEAD-1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滑膜肉瘤患者的总体缓解率(ORR)为3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约为12个月。以往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疗法的滑膜肉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小于12个月,而接受Afami-cel治疗患者的中位OS约为17个月,优于历史对照数据。在接受Afami-cel治疗两年后,70%的反应者仍然存活。Afami-cel的获批是TCR-T疗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临床上仍有多款处于1/2期阶段及以上的在研TCR-T疗法靶向不同种类的靶点与癌症种类。期待这些疗法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迎来积极进展,早日获批上市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参考文献:
D'Angelo SP, Araujo DM, Abdul Razak AR, Agulnik M, Attia S, Blay JY, Carrasco Garcia I, Charlson JA, Choy E, Demetri GD, Druta M, Forcade E, Ganjoo KN, Glod J, Keedy VL, Le Cesne A, Liebner DA, Moreno V, Pollack SM, Schuetze SM, Schwartz GK, Strauss SJ, Tap WD, Thistlethwaite F, Valverde Morales CM, Wagner MJ, Wilky BA, McAlpine C, Hudson L, Navenot JM, Wang T, Bai J, Rafail S, Wang R, Sun A, Fernandes L, Van Winkle E, Elefant E, Lunt C, Norry E, Williams D, Biswas S, Van Tine BA. Afamitresgene autoleucel for advanced synovial sarcoma and myxoid round cell liposarcoma (SPEARHEAD-1): an international,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Lancet. 2024 Apr 13;403(10435):1460-1471. doi: 10.1016/S0140-6736(24)00319-2.
八、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疗2型糖尿病,为糖尿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多达1.4亿,其中约4千万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包括所有1型以及约30%的2型)。血糖难以控制的严重患者,只有通过从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微创注射的移植疗法方可有效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进展。然而,受制于供体严重匮乏、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因素,目前临床需求很难满足。因此,如何在体外规模化地再生人胰岛组织,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学术难题,并得到广泛关注。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利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重编程为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使之转变为“种子细胞”即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最终实现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首例受试者为59岁男性,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年6月出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肾移植。但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未来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2021年7月,由于对低血糖的担忧以及考虑血糖控制不佳对供体肾脏长期生存的不利影响,该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术后第11周即开始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其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术后逐步减量,并在第48周和56周实现彻底撤药。空腹及餐后C肽等关键指标较术前显著提高,证实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肾脏功能等随访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也提示该疗法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说,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自体衍生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T2D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
参考文献:
Wu J, Li T, Guo M, Ji J, Meng X, Fu T, Nie T, Wei T, Zhou Y, Dong W, Zhang M, Shi Y, Cheng X, Yin H; Clinical Group. Treating a type 2 diabetic patient with impaire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by personalized endoderm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issue. Cell Discov. 2024 Apr 30;10(1):45. doi: 10.1038/s41421-024-00662-3.
九、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效果鼓舞人心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型糖尿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胰岛移植临床疗效已取得一定进步,但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大大限制其广泛应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有望突破此瓶颈。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和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等方向具有广泛的重要应用价值。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北京大学邓宏魁及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报告了一项1型糖尿病患者腹前直肌鞘下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胰岛移植的人体I期临床试验的初步分析结果。该试验评估了在腹前直肌鞘下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来源的胰岛自体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名患者1型糖尿病史11年,完全依赖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较差,多次出现严重低血糖。移植后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摆脱了胰岛素注射治疗,并持续1年以上。目前各项糖尿病相关指标均达到正常人水平,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这项临床研究建立在大量临床前研究和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基础上,对糖尿病治疗策略的革新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Wang S, Du Y, Zhang B, Meng G, Liu Z, Liew SY, Liang R, Zhang Z, Cai X, Wu S, Gao W, Zhuang D, Zou J, Huang H, Wang M, Wang X, Wang X, Liang T, Liu T, Gu J, Liu N, Wei Y, Ding X, Pu Y, Zhan Y, Luo Y, Sun P, Xie S, Yang J, Weng Y, Zhou C, Wang Z, Wang S, Deng H, Shen Z. 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2024 Oct 31;187(22):6152-6164.e18.
十、科学家成功创建包含所有关键胰腺细胞的新型类器官,助力开发再生疗法和新型药物
2024年12月2日,Hans Clevers教授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构建了包含所有三种关键细胞类型(腺泡细胞、导管细胞、内分泌细胞)的人类胎儿胰腺类器官(hfPO)。这一成就超越了以往胰腺类器官的能力,并且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干细胞——LGR5+三潜能干细胞,它能分化为胰腺的三种关键细胞类型。
胰腺的三种主要细胞类型各自承担着重要功能:腺泡细胞释放消化酶,导管细胞运送酶至肠道,内分泌细胞产生控制血糖的激素。研究团队从妊娠8-17周的胎儿胰腺样本中构建了18个人胎儿胰腺类器官系,其中4个能在优化条件下指数级增长,产生所有三种胰腺细胞类型。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研究者在胎儿胰腺和hfPO中发现了表达LGR5蛋白的新型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分化为所有三种胰腺细胞类型的能力,并能发挥预期功能。
研究还发现,胎儿胰腺干细胞的存在时间比小鼠研究中观察到的要长,且这些干细胞生长的类器官能快速生长并持续产生三种主要细胞类型。此外,研究指出了小鼠和人类胰腺发育的一个关键差异:LGR5蛋白在人类胰腺干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这一发现强调了研究人类生物学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差异在动物模型中是无法发现的。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器官模型,为研究胰腺发育和健康提供了新工具,有助于未来开发再生疗法和新药物。
参考文献:
Andersson-Rolf A, Groot K, Korving J, Begthel H, Hanegraaf MAJ, VanInsberghe M, Salmén F, van den Brink S, Lopez-Iglesias C, Peters PJ, Krueger D, Beumer J, Geurts MH, Alemany A, Gehart H, Carlotti F, de Koning EJP, Chuva de Sousa Lopes SM, van Oudenaarden A, van Es JH, Clevers H. Long-term in vitro expansion of a human fetal pancreas stem cell that generates all three pancreatic cell lineages. Cell. 2024 Dec 2:S0092-8674(24)01254-6. doi: 10.1016/j.cell.2024.10.044.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