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4年神经病学领域十大研究创新成功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4-12-19 17:24:21

一、 提前18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生物标志物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如β淀粉样蛋白[Aβ]、总tau蛋白、磷酸化tau 181蛋白和神经丝轻链[NfL]水平)的变化,已成为临床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指标,这些指标是有顺序但不会同时发生异常。目前临床上对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出现顺序还存在争议。贾建平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认知正常人群脑脊液Aβ42水平、脑脊液Aβ42与Aβ40比值分别估计在疾病诊断前18年和14年发生分离。脑脊液磷酸化 tau 181蛋白水平、脑脊液总tau水平、神经丝轻链、海马体积、平均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CDR-SB)对应的分离时间分别为11年、10年、9年、8年、6年。NEJM同期发表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衰老研究所神经病学教授 Richard Mayeux 撰写的社论,其高度评价该研究重要意义,指出“临床医师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时,了解这些生理事件的发生时间对于确定策略启动时间至关重要。”

二、发现基底动脉狭窄导致严重中风治疗新证据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属于急性卒中(俗称“中风”)的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幸存患者也多伴有严重的四肢瘫痪、植物状态甚至长期昏迷的问题。治疗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和桥接取栓(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其中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均属于“血管内治疗”。目前,血管内治疗相比单纯静脉溶栓对于aBAO患者是否具有优势,不同试验发现尚不完全一致,由中国研究团队牵头的ATTENTION试验和BAOCHE试验支持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在90天后有更好的功能结局。然而,这些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尚未明确。研究人员开展的ATTENTION研究二次分析结果。结果证实,接受机械取栓的oBAO患者在1年时达到良好功能的比例情况与第90天时相似,且优良结局发生率有所升高,同时死亡率始终大幅低于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机械取栓组的净获益稳中有升。研究证实发现基底动脉狭窄导致严重中风治疗新证据:12小时内取栓,疗效长达1年,近一半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三、中风风险新因素----打鼾

睡觉打鼾(打呼噜)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习惯性打鼾的患病率约为21.2%。对于这一常见现象,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减重、口咽运动、下颌前移器等。与此同时,卒中(俗称“中风”)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例,过去30年其死亡率增加了32.3%。我国学者开展了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成年人群体中,通过遗传风险预测的打鼾可增加整体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风险,而这一因果效应与体重指数(BMI)无关。本次研究表明打鼾是导致中国成人总体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潜在因果关系因素,且这种因果关系比较稳定,不受BMI的影响。相比于BMI管理,口咽锻炼、下颌前移器等方式治疗打鼾,可能更有利于预防中国人群卒中的发生。

四、急性缺血性卒中新的治疗方案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发病后48小时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相对常见的,它一直预示着不良的预后除了脑出血、恶性水肿等直接原因外,EN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治疗不明原因终末期的方法包括血浆容量扩张、诱导高血压和强化抗血栓治疗等,但迄今尚未得到正式证实。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浙江大学楼敏及袁长征共同通讯报道了一项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共628例患者(平均[SD]年龄65[11.9]岁;本研究共纳入男性400例(63.7%),其中阿加曲班组314例(50%),对照组314例(50%)。其中,18人撤回同意,1人重复随机化,8人失去随访。共有601例脑卒中患者被纳入意向治疗分析。最后,564例患者被纳入方案分析,其中阿加曲班组6例患者和对照组31例患者未遵循完整的方案。90天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阿加曲班组为240例(80.5%),对照组为222例(73.3%)(风险差异为7.2%;95% CI, 0.6%-14.0%;风险比1.10;95% CI, 1.01-1.20;P = .04)。阿加曲班组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为317例中有3例(0.9%),对照组为272例中有2例(0.7%)(P=0.78)。总之,在AIS合并END的患者中,使用阿加曲班和抗血小板治疗可在90天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该试验为支持使用阿加曲班减少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残疾提供了证据。

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方面优于单独阿司匹林治疗

高达50%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48小时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卒中患者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复发性脑卒中方面已被证明优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但其对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尚缺乏有力证据。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随机临床试验于2016年12月20日~2022年8月9日在中国66家医院进行,纳入3000例18岁及以上、急性轻中度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发作后48小时内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n=1541)或单独阿司匹林(n=1459)治疗,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数越高表明卒中严重程度越高)评估基线、随机分组后7天和14天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显示,在中国急性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在减少7天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方面优于单独阿司匹林治疗,且安全性相似。这些发现表明,在治疗急性轻中度脑卒中患者时,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比单独阿司匹林治疗更好的选择。

六、颅内动脉狭窄,首次证明球囊优于药物!

在卒中患者中,约60%~70%为缺血性卒中。在亚洲患者中,约一半的缺血性卒中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引起。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血管内治疗(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中国学者牵头的随机对照试验BASIS研究针对症状性ICAS(sICAS)患者探索单纯球囊扩张术联合强化药物治疗是否优于强化药物治疗。该研究在中国31家临床中心开展,最终纳入501例患者35-80岁sICAS患者(平均年龄58.岁,31.5%为女性)。结果显示,对于症状性ICAS(sICAS)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单纯球囊扩张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后续复发和死亡风险。在sICAS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这是第一项证明血管内治疗优于强化药物治疗的研究。JAMA同期社论文章也指出,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的概念验证证据,表明血管内治疗仍有可能改善ICAS的卒中风险。而研究取得成功,也离不开研究团队所采用的更新的治疗理念。

七、王拥军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晚时间窗内单纯使用替奈普酶(TRACE Ⅲ)的安全有效性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已被证实安全有效。然而,有67%~75%的患者到院时间超过4.5 h或发病时间不明。有研究显示,在发病后4.5~24 h内大血管闭塞且灌注成像提示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与安慰剂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异,且该试验纳入的大多数患者都立即接受了血管内治疗。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血管内治疗率中位数为2.79%。2023年在中国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中仅有7.1%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因此,对于无法立即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晚时间窗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

TRACE Ⅲ(4.5~24 h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取栓患者)试验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终点盲法、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发病(包括醒后和无目击者卒中)4.5~24 h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但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卒中患者中使用替奈普酶(0.25 mg/kg,最大25 mg)静脉溶栓对比标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TRACE Ⅲ试验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对于发病后4.5~24 h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且有影像半暗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可降低残疾率,且并不增加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该研究为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患者此类患者提供了晚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新方案;结合替奈普酶更便捷的给药方式,有望降低院间转运过程中卒中进展风险。

八、发现秋水仙碱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卒中复发风险的疗效

秋水仙碱是临床常用的抗炎药,新近被推荐用于预防冠心病,并被认为可降低急性冠心病患者的卒中风险,但对卒中早期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CHANCE-3旨在评价标准治疗下,对急性轻度缺血性卒中和高危TIA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较安慰剂能否进一步降低发病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

该研究共纳入2022年8月11日至2023年4月13日期间来自中国244家分中心的8343例发病24小时内hsCRP≥2mg/L的急性轻度缺血性卒中(NIHSS≤5)或高危TIA(ABCD2评分≥4分)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患者随机分配至秋水仙碱治疗组(入组第1-3天1mg/天,第4-90天0.5mg/天)或等剂量安慰剂治疗组。研究的主要有效性结局是90天内卒中复发,主要安全性结局是90天内发生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对伴hsCRP≥2mg/L的急性轻度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未证实发病24小时内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可降低发病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也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的增加。

九、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迎来新方法

脑膜中动脉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肿生长和复发。但是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尚不确定。研究者进行了一项使用液体材料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一项中国脑膜中动脉治疗随机试验(MAGIC-MT),以确定在最佳实践常规护理中加入使用液体材料的脑膜中动脉栓塞是否会降低中国非急性(慢性或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进展或复发的发生率。研究人员从 2021 年 3 月到 2023 年 5 月,在中国12个省份的31个学术性三级护理中心纳入了 727 例符合标准的有症状的非急性且伴有占位效应的硬膜下血肿患者,同样采取1:1将患者随机分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症状的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其中78%接受了钻孔引流),脑膜中动脉栓塞导致90天的症状复发或进展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相似,即即动脉栓塞术并未显著减少症状性血肿复发和扩大,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总之,在有症状的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其中78%接受了钻孔引流),脑膜中动脉栓塞导致90天的症状复发或进展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相似,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十、非血流控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优越性

动脉取栓是目前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脑部血流,从而降低致死致残率。但在临床实践中,取栓手术的术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既往有研究显示,术中完全的血流阻断有可能提高完全再通率,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使用球囊导管阻断血流是否会影响手术时间、是否会影响再通及预后等问题存在争议,临床效果不肯定。研究者在中国28家医院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盲终点、随机对照试验(PROTECT-MT试验)。目的是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评估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中使用球囊引导导管与使用常规引导导管相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了18岁及以上,预计在发病24小时内能够接受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023年2月7日至11月13日期间,共有1698名患者接受了筛选。其中1369例被排除,329名患者被随机分配。结果显示,采用非血流控制下的取栓,操作时间更短、死亡率更低、临床预后更佳。这一研究的成果将对动脉取栓手术术式标准化产生深远影响,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急性卒中动脉取栓治疗的标准化、同质化水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