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4年泌尿外科领域十大创新成果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发布时间:2024-12-19 17:01:39

一、基因检测揭示高风险肾结石患者的遗传密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肾结石的基因检测正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发表于Ur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首次对高风险肾结石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揭示了其中的遗传密码。

该研究回顾性地选择了2020年至2022年间接受肾结石基因检测的患者,比较了有基因异常和无基因异常患者的特征。结果显示,接受基因检测的 36 位患者中有 14 位(39%)有可识别的突变。五名患者(14%)有已知的致病基因突变,包括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2 和 PH3)、胱氨酸尿症和釉肾综合征的基因。其余突变均为意义不明的变异。在已确定存在突变的 14 名患者中,只有 6 人的 24 小时尿液异常是一致的,其中 3/5 的患者存在已知的致病突变。在尿草酸盐≥ 40 毫克/天的患者中,有 3/29 人(10.3%)患有 PH2 或 PH3。ROC 分析表明,草酸盐阈值≥ 80 毫克/天可能具有良好的筛查特性。

虽然目前学界对于肾结石基因检测仍存在争议,但该研究描述了高风险肾结石患者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并确定了相关临床因素和可能的筛查临界值,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决定何时进行基因分析。

参考文献:Pearce RJ, Sui W, Yang H, et al. The Yield of Genetic Testing in Management of Nephrolithiasis. 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ly 9, 2024.

二、肾脏无症状小结石取石术与复发率的关系

目前关于是否应在手术期间移除无症状小肾结石(≤6mm)尚无明确指南,这取决于泌尿外科医生和患者的决定。这篇发表在NEW ENGL J MED上的文章,探究了移除无症状小肾结石能否降低泌尿系结石的复发率。

该研究纳入73名患者,治疗组在手术期间同时移除无症状小肾结石,对照组则不移除,并评估泌尿系结石的复发率。结果表明,在平均随访4.2年中,治疗组结石复发风险比对照组低82%(风险比0.18,95%置信区间0.07至0.44),治疗组有16%的患者复发,而对照组为63%。研究结果支持在移除症状性肾结石手术期间同时移除无症状小肾结石的做法,额外的手术时间(约25分钟)与潜在的重复手术成本相比是合理的。该研究为泌尿外科医生在处理无症状小肾结石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有助于减少患者未来的结石相关事件和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Mathew D Sorensen, Jonathan D Harper,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08 11;387(6):506-513 10.1056/NEJMoa2204253

三、磁共振和靶向活检对于低PSA水平男性中前列腺癌的筛查效果

磁共振MRI和靶向活检降低了前列腺癌(PC)的过度诊断率,但在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下的表现尚不确定。这篇发表于泌尿外科领域顶刊European Urology(IF:23.4)上的一篇文献,探讨了PSA水平在1.8–<3ng/ml和3–<10ng/ml区间内,通过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检测出的前列腺癌的分布、频率和特点。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的前列腺癌筛查试验,17974名男性参与了PSA测试(2015–2020年),其中三分之一(n=6006)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PSA值在1.8ng/ml以上的男性推荐进行MRI检查。MRI结果:低PSA组中,25%的MRI结果呈阳性(PI-RADS 3–5);高PSA组中,31%的MRI结果呈阳性。活检结果:低PSA组中,41%的MRI阳性者检测出前列腺癌,其中21%为Gleason 6(不显著的前列腺癌),20%为Gleason 7(显著的前列腺癌)。高PSA组中,56%的MRI阳性者检测出前列腺癌,其中24%为Gleason 6,32%为Gleason 7。在PSA 1.8–3ng/ml区间内,有相当数量的男性存在临床上显著的前列腺癌。MRI在低PSA男性中作为活检的选择工具似乎有效,且似乎不会增加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降低MRI的PSA阈值至1.8ng/ml将导致MRI检查数量大幅增加,是否会影响显著肿瘤的治愈机会尚需评估。

这份研究通过前列腺癌筛查试验的数据,为前列腺癌筛查中PSA阈值的设定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强调了MRI在低PSA水平下作为前列腺癌检测工具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Möller F, Månsson M, Wallström J, Hellström M, Hugosson J, Arnsrud Godtman R. Prostate Cancers in th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Interval of 1.8-3 ng/ml: Results from the Göteborg-2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 Trial. Eur Urol. 2024;86(2):95-100.

四、在改善BPO手术后的储尿期症状方面,低强度冲击波疗法与索利那新疗效相当

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是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的常见原因,其中储尿期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和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受体阻滞剂和β3受体激动剂是当前一线治疗方法,但存在副作用。本文对比了低强度冲击波疗法(Li-SWT)与索利那新在改善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手术后储尿期症状方面的疗效。

研究团队在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对137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Li-SWT、安慰剂和索利那新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3个月随访时膀胱过度活动评分量表(OABSS)较基线下降的百分比。3个月随访时,Li-SWT组OABSS较基线下降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5% vs. -11%,p=0.001),并与索利那新组相当(-55% vs. -60%,p=0.340)。Li-SWT组在3天排尿日记参数和生活质量(QoL)评分上的改善与索利那新组相似,并在6个月随访时保持一致。Li-SWT组未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除治疗过程中可耐受的疼痛外。索利那新组中TRAEs发生率为73%,最常见为口干(46.2%),停药率为11.5%。

这项研究表明,Li-SWT能够改善TUS治疗BPO后的持续性储尿期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与索利那新相当,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Hegazy M, Sheir KZ, Gaballah MA, Elshal A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low-intensity shockwav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storage symptoms following transurethral surgery for benign prostatic obstruction.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24;27(2):305-311.

五、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相比新型内分泌治疗更具优势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是一种前列腺癌的晚期阶段,在雄激素水平被抑制至去势水平后,前列腺癌仍然持续进展。这种类型的前列腺癌预后较差,传统的内分泌疗治疗效果有限。最近,发表在J Clin Oncol上的一篇文章,评估了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mCRPC的效果。

该研究纳入了575名患者,与新型内分泌治疗组(阿比特龙+泼尼松或恩扎卢胺)相比,卡博替尼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显著提升了既往NHT治疗后进展,并伴有盆腔外淋巴结或内脏转移的mCRPC患者的rPFS(6.3个月∶4.2个月,HR=0.65,95%CI为0.50~0.84,P=0.000 7)。在肝转移患者和既往因mCSPC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中这些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adiographic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rPFS)获益更加显著。本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项在伴内脏转移的PCa患者中显示出显著临床获益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Ⅲ期研究,为mCRPC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AGARWAL N , AZAD A , CARLES J,et al. CONTACT-02: Phase 3 study of cabozantinib (C) plus atezolizumab (A) vs second novel hormonal therapy (NHT) in patients (p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J]. J Clin Oncol, 2024, 42(Suppl 4):18.

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5年逼尿肌收缩力的变化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手术的金标准,尽管术后症状评分显著改善,但长期预后中最大尿流率(Qmax)可能下降,可能与逼尿肌收缩力下降有关。2024年国际尿控协会年中的一项报告,探讨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5年逼尿肌收缩力的变化。

这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了60例接受TURP的BPH患者,排除有前列腺、膀胱或尿路手术史及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术后进行多次尿流率和压力流率测定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老年组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显著高于青年组,但膀胱收缩指数(BCI)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60个月,老年组BCI显著降低,而青年组无显著变化。所有患者术后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值显著降低,且这一趋势在老年组和青年组中一致。最大膀胱测压容积(MCC)值在术后60个月时显著高于术前,特别是在青年组中。总之,TURP术后5年,膀胱出口梗阻情况相比术前仍维持缓解,但年龄≥70岁人群的逼尿肌收缩力仍显著降低。

这项研究通过详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了TURP术后长期逼尿肌功能的变化,特别是年龄对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研究强调了术后长期随访的重要性,以及对老年BPH患者逼尿肌功能的关注。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优化BPH患者的术后管理和长期护理。

参考文献:Kyoda Y,et al.The change of detrusor contractility at 5 years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a single 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ICS 2024 Scientific Programme.

七、区域癌化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临床预后相关

区域癌化是指正常上皮组织区域受到细胞谱系改变引起的扩展克隆突变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癌前病变区域。区域癌化是膀胱癌的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并与临床预后高度相关。发表于泌尿外科领域顶刊European Urology(IF:23.4)上的一篇文献,探讨了卡介苗(BCG)治疗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区域癌化水平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和临床预后间的关系。

该研究对 136 名 NMIBC 患者的 751 份膀胱活检样本和 234 份尿液样本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结构表明高水平的区域癌化与高肿瘤突变负荷(p = 0.007)、高肿瘤新抗原负荷(p = 0.029)和高肿瘤相关 CD8 T 细胞耗竭(p = 0.017)相关。此外,高区域癌化水平也与较差的短期结果相关(p = 0.029)。膀胱癌相关基因(如 KDM6A、ARID1A 和 TP53)的非同义突变被确定为早期疾病驱动因素,也在区域癌化的膀胱活检中发现。泌尿系肿瘤 DNA (utDNA) 水平反映了膀胱肿瘤负荷,源自肿瘤和局部癌化。 BCG 后高水平的 utDNA 与较差的临床结果 (p = 0.027) 和疾病进展 (p = 0.003) 相关高区域癌化水平导致尿中与血管生成和增殖相关的蛋白质水平升高。区域癌化水平与肿瘤发生发展、免疫反应和临床预后高度相关,而utDNA 测量可用于监测疾病状态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Strandgaard T, Nordentoft I, Birkenkamp-Demtröder K, et al. Field Cancer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Development, T-cell Exhaus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Bladder Cancer. Eur Urol. 2024;85(1):82-92.

八、溶瘤病毒疗法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BCG治疗无应答膀胱癌患者中表现出抗肿瘤疗效

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其中约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是高危NMIB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约一半患者会复发,并有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风险。这篇文章评估了溶瘤病毒疗法Cretostimogene Grenadenorepvec(CG0070)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BCG治疗无应答的NMIBC患者中的潜在协同效应。

这项2期临床研究(CORE-001试验)招募44例原位癌(CIS)患者,最终纳入35例伴或不伴Ta/T1疾病的BCG治疗无应答CIS患者,给予患者膀胱内注射CG0070联合全身性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在第12个月时,57.1%(20/35)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在第3个月时,82.9%(29/35)的患者获得CR;第24个月时,51.4%(18/35)的患者维持CR。未发现与CG0070相关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未发现重叠或协同毒性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CG0070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BCG治疗无应答的NMIBC患者中显示出持久的疗效,这种联合治疗可能改变BCG治疗无应答CIS患者的获益风险比。这项研究为BCG治疗无应答或复发的高危NMIB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可能减少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需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Li R,et al.Oncolytic adenoviral therapy plus pembrolizumab in BCG-unresponsive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 phase 2 CORE-001 trial.Nat Med.2024;30(8):2216-2223. 

九、线粒体复合物 I 促进肾癌转移

大多数肾癌都存在代谢功能障碍,但这种功能障碍如何影响人类的癌症进展尚不清楚。这篇发表于Nature的文章揭示了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线粒体复合物 I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

本文纳入了80余名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时注入了 13C 标记的营养物质。不同亚型的[U-13C]葡萄糖标记结果各不相同,这表明仅靠肾脏环境无法解释所有的肿瘤代谢重编程。与邻近肾脏相比,肾透明细胞癌(ccRCC)在体内和体外类器官中的三羧酸(TCA)循环中间产物标记受到抑制,这表明标记受到抑制是组织固有的。对患者进行[1,2-13C]乙酸盐和[U-13C]谷氨酰胺输注,并测量离体人体肾脏和肿瘤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发现ccRCC的电子传递链活性较低,导致氧化性TCA循环标记减少,还原性TCA循环标记增强。然而,与原发性ccRCC相比,ccRCC转移瘤的TCA循环标记却意外地增强了,这表明患者在转移过程中的代谢程序有所不同。在小鼠中,刺激肾癌细胞的呼吸作用或 NADH 循环足以促进转移,而抑制电子传递链复合体 I 则会减少转移。这些在人类和小鼠中的发现表明,代谢特性在肾透明细胞癌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线粒体功能对转移有限制作用,但对原发部位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参考文献:Divya Bezwada, Luigi Perelli, et al.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promotes kidney cancer metastasis. Nature. 2024 Sep;633(8031):923-931.

十、经膀胱单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

经膀胱单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术(SP TV RASP)在术后康复、尿控与性功能恢复及社会经济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该手术的技术细节、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

本研究纳入了由两名外科医生于2019年至2023年间实施的SP TV RASP,共纳入了117例手术,分析了至少随访12个月的患者数据。纳入标准是前列腺体积大于80ml且伴有严重阻塞性尿路症状或导尿管依赖性尿潴留。主要步骤包括通过单一3厘米耻骨上切口进行的腺瘤剜除和360度膀胱粘膜瓣重建。不常规使用引流管或持续膀胱冲洗。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无需额外切口或转为其他手术方式。中位控制台时间和估计失血量分别为107分钟和100毫升。输血率为0%,术后并发症少,95.8%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出院,中位住院时间和疼痛评分分别为5小时和3/10。术后1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尿流率持续改善。性功能评分(SHIM)在术后12个月为20分。无持续性尿失禁、尿道狭窄或膀胱颈挛缩。SP TV RASP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低。重建步骤有助于减少出血和促进术后恢复。该技术适用于有复杂腹部手术史或前列腺干预史的患者。

研究结果表明,SP TV RASP是治疗严重BPH的一种可行且微创的替代方案,能促进快速恢复,并在术后1年显示出尿路功能的改善。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SP TV RASP手术的技术细节和临床成果,为泌尿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Roxana Ramos, Ethan Ferguson, et al. European urology 2024 May;85(5):445-456 10.1016/j.eururo.2023.11.01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