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呼吸内科领域十大研究创新成果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发布时间:2024-12-19 15:43:52随着2024年的落幕,呼吸内科领域再次迎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推动了医学研究的边界,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在全球范围内,以下是本年度呼吸内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研究创新成果,它们标志着我们在对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J Ethnopharmacol:咳敏胶囊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和TRPA1/TRPV1通道改善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PIC)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在COVID-19大流行后其严重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它是多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现象,涉及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气道炎症、神经通路激活及咳嗽反射敏感性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而现有治疗药物如右美沙芬、苯海拉明等虽有疗效,但存在如镇静、口干、食欲减退等多种副作用,停药易复发。中医在治疗 PIC 方面具潜力,克敏胶囊(KMC)源自经典方剂,含麻黄、附子、甘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各成分分别有缓解过敏、止痛抗炎、抑制病毒活性等作用,但抗 PIC 分子机制不明。
通过UPLC-MS鉴定KMC的主要成分,并通过转录组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这些胶囊治疗PIC的机制。使用RSV诱导Balb/c小鼠建立PIC模型,并从感染后第14天开始,以0.3、0.6和1.2 g/kg的剂量口服给药两周。
结果显示KMC的治疗潜力可能通过其固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发挥,包括去氧穿心莲内酯、槲皮素和金合欢素。这些化合物被假设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并影响TRP通道蛋白的功能,从而减轻与PIC相关的病理状态。体内实验表明,KMC显著降低了PIC小鼠的咳嗽频率,并延长了咳嗽潜伏期。KMC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TNF-α、IL-1β和IL-6,减轻了气道炎症。在小鼠肺组织中,PI3K/AKT/TRP轴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或磷酸化水平,包括PI3K、AKT、NF-κB p65、TLR4、STAT3、TRPV1、TRPA1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Yang Z ,Liang Y ,Wu C , et al.Kemin capsule ameliorates post-infectious cough by modulating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TRPA1/TRPV1 channel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24,337(P1):118837.
二、Adv Mater:中国药科大学姜虎林团队发现调控肺部纤维化机械微环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组织的结构、组成和刚度发生变化,导致肺功能永久性恶化。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之后,IPF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渐增加,影响了全球约50万人,并造成了沉重的健康负担。虽然尚不清楚IPF的发病机制,但各种因素引起的机械力对其造成的有害影响持续存在。纤维化微环境中,来源于上皮-内皮屏障的破坏、细胞产生的力、外部拉伸的增加和间质压的变化等组织机械损伤,破坏了机械稳态,加剧了疾病的恶性进展,最终增加发病和死亡的风险。特别是,作为一个天生的机械敏感器官,肺受到巨大的机械力,在IPF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逐渐恶化。对肺泡的重复性机械损伤会重塑细胞骨架,激活成纤维细胞并引发细胞外基质(ECM)应力过度增加,从而破坏肺部机械微环境,损害肺泡功能,并加剧疾病的严重性。此外,机械刺激不仅影响细胞和器官功能,对发育和机械感知也必不可少。因此,有效解决机械刺激对IPF机械微环境的影响可以减缓甚至逆转纤维化进程。
在纤维化肺组织中,机械微环境会造成重大损伤,加速组织降解。一方面,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Is)作为肺泡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受损,受到的机械张力逐渐增加,阻碍其分化为I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s)。进一步的研究表明,AECIIs的早期微损伤也会增加局部血管通透性并诱导细胞骨架重塑,从而改变细胞机械力。另一方面,虽然ECM蛋白创建了为细胞提供关键结构和生物力学信息的网络,但在机械转导过程中收缩肌成纤维细胞和致密的ECM之间恶性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调控仍有待解决。该过程中,外力刺激可以触发成纤维细胞周围整合素受体的聚集,从而改变其骨骼结构,并通过将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纳入应力纤维中来产生高收缩力,从而激活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是纤维化发生的主要效应细胞,产生过量的ECM,导致基质变硬。随后,ECM机械应力增加触发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再激活以进行机械转导,建立了一个由“肌成纤维细胞收缩力-ECM刚度-再激活成纤维细胞”构成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肺组织内机械硬度累积,加速了IPF的恶性发展,导致呼吸衰竭风险增加。可以说,纤维化微环境的机械化既是纤维化进展的结果,也是诱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IPF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调节生化信号上,但解决机械力改变对肺机械微环境造成的实质性破坏问题更为关键。
该研究使用沸石咪唑酸盐框架8(ZIF-8)构建了一种纳米颗粒ZDFPR NPs,以解决IPF中肺机械微环境失调的问题,促进肺泡上皮重塑并减轻AECIIs中的机械压力,改善肌成纤维细胞机械转导中的恶性相互作用。生物相容性ZIF-8负载了治疗药物7,8-二羟基黄酮(7,8-DHF)和fasudil(FSD),外层包裹聚多巴胺(PDA)并用环(RGDfC)肽(RGD)修饰,靶向富含整合素-αvβ6的受损AECIIs和肌成纤维细胞。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纤维化小鼠进行雾化给药后,ZDFPR NPs响应pH变化释放锌离子并激活锌转运蛋白8/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ZIP8/SIRT1)通路以修复AECII。此外,7,8-DHF促使 AECIIs修复并分化为AECIs,并恢复正常肺泡间隙的机械微环境。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抑制剂FSD破坏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其对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性至关重要,同时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内的机械敏感信号传导并破坏ECM和肌成纤维细胞之间的恶性相互作用。机械微环境中,ZDFPR NPs同样中断了AECIIs和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病理通讯。因此,ZDFPR NPs可以调控受干扰的机械微环境,使其恢复正常的机械稳态,并提高IPF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Li, Xue-Na et al. “Modulating Fibrotic Mechanical Microenvironment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Therapy.” Advanced materials (Weinheim) (2024): e2407661-. Web.
三、JAMA:发表HAPPEN研究成果,对慢阻肺病的呼吸治疗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该研究发现,对于接受6小时传统低强度无创正压通气(NPPV)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仍未降至正常的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实施高强度NPPV较继续实施低强度NPPV,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期间气管插管需求率。HAPPEN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的呼吸治疗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AECOPD的高强度NPPV策略并通过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阐明该策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证实了高强度NPPV在AECOPD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拓宽了高强度NPPV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指征,为临床上AECOPD的无创通气参数设置提供了重要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进一步提升NPPV在AECOPD中的应用水平、提升普通病房AECOPD的救治能力、降低ICU入住率及其资源消耗、降低重度慢阻肺病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HAPPEN研究是我国关于无创正压通气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登顶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标志着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团队在组织实施高质量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Luo Z, Li Y, Li W, et al. Effect of High-Intensity vs Low-Intensit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on the Need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HAPPE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332(20):1709–1722. doi:10.1001/jama.2024.15815
四、J Ethnopharmacol:肺炎清化汤通过NF-κB和p38 MAPK途径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发挥流感抗炎作用
本文聚焦于Fei-Yan-Qing-Hua decoction(FYQHD)在流感治疗中的潜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背景基于流感病毒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以及现有治疗策略如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局限性。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评估FYQHD对流感的保护效果,转录组分析确定FYQHD影响的基因和途径,以及体外实验研究FYQHD在巨噬细胞中的抗炎效果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FYQHD能够提高感染PR8病毒的小鼠生存率,并减轻肺损伤,主要通过降低化学因子的表达来减少炎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浸润。此外,FYQHD通过抑制NF-κB激活和p38磷酸化来实现其抗炎效果,并且鉴定出FYQHD中的关键抗炎成分,如wogonin、luteolin、kaempferol和isorhamnetin。这些发现表明,FYQHD不仅对流感有保护作用,而且可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剂,特别是在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时,为进一步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Wu, Xiao et al. “Fei-Yan-Qing-Hua Decoction Exerts an Anti-Inflammatory Role during Influenza by Inhibi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Macrophages and Neutrophils through NF-κB and P38 MAPK Pathway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37.Pt 2 (2025): 118846-. Web.
五、NEJM: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住院婴儿中使用齐瑞索韦
此研究是NEJM发表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儿童创新药临床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治疗RSV病毒感染靶向药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尤其在冬春季流行季节,80%以上的2岁以下婴幼儿均感染过本病毒。RSV感染可导致婴幼儿发生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早产及患先天性疾病等的高危婴幼儿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并可造成日后反复喘息、哮喘、肺功能下降等危害。
虽然已研发出多种RSV抗病毒药物,但由于季节性影响、低入组率、婴儿依从性差以及全球缺乏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许多药物的临床研究被迫中止,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治疗RSV感染的特效药物获批上市。一项Ⅱ期试验的结果表明,Ziresovir可能对治疗因 RSV 感染住院的婴儿有效。
基于上述背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瀚旻教授联合多位专家进行了Ⅲ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在我国28家医院的30个临床地点分两部分进行,第1部分是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第2部分评估疗效,招募了 1 至 24 个月大的 RSV 感染住院参与者。参与者以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Ziresovir(剂量为 10 至 40 毫克,根据体重)或安慰剂,每天两次,持续 5 天。
主要研究终点是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评分从基线到第 3 天 (定义为首次给药后 48 小时) 的变化 (总分范围为 0 至 12,评分越高表示体征和症状越严重)。意向治疗人群包括所有接受至少一剂 ziresovir 或安慰剂的 RSV 确诊感染参与者;安全人群包括所有接受至少一剂 Ziresovir 或安慰剂的参与者。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Ziresovir治疗组在第一次给药48小时后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评分平均降低3.4分,而安慰剂组降低2.7分,两者差异达到0.8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Ziresovir治疗组在第一次给药96小时后的RSV病毒载量较基线平均下降2.5 log10 copies/mL,安慰剂组则下降1.9 log10 copies/mL,差异为0.6 log10 copies/mL,即多降77%(P=0.006)。Ziresovir治疗组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安慰剂组为13%,未发现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通过研究发现Ziresovir治疗减轻了因 RSV 感染住院的婴幼儿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体征和症状,未发现安全问题。
这项研究的积极结果,标志着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在RSV感染领域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创新成果,领跑全球抗RSV新药开发和未来应用。
参考文献:Zhao, Shunying et al. “Ziresovir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1.12 (2024): 1096–1107. Web.
六、J Ethnopharmacol:中药季茶煎剂协同调节ARNTL和BHLHE40治疗急性咽炎
诸多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传染病具季节性特征,如温带地区冬季流感高发,咽炎常于冬末春初流行,且动物及人类免疫活动随季节波动,这与传染病季节性强相关。因此,依季节调整疾病防治策略意义重大,但鉴于对人体免疫季节性波动认识不足及多基因参与免疫季节性差异,实现此策略颇具挑战。现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策略制定途径,前者实践困难,后者可从具临床疗效的传统医学处方入手探寻药理机制以制定策略。
本研究聚焦源于中医、用于预防流感和急性咽炎的“Season Tea”(ST)系列汤剂,含春、夏、秋、冬四季茶方,基础方相同但辅料与底物因季而异。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展开药理研究,借组织学、生物医学检测、微阵列分析、实时定量 PCR 及蛋白质印迹法评估 ST 汤剂作用。
实验表明四季 ST 方对急性咽炎均有良效,昼夜节律为探究其药理共性与差异的关键途径。四季 ST 方皆能调控昼夜节律相关基因 ARNTL 和 BHLHE40,然因配方中辅料与底物改变致调控方向有别,由此区分各配方。此成果不仅揭示昼夜节律与急性咽炎关联,更证实协同精细调控 ARNTL 和 BHLHE40 的可行性,为相关药物研发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凸显传统医学在现代疾病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巨大潜力,有望优化季节性疾病防治策略、提升防治水平,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Zhao, Wei et al. “Treatment of Acute Pharyngitis in Rats with Season Tea Deco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a Synergistic and Subtle Regulation of ARNTL and BHLHE40.”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37.Pt 3 (2025): 118924-. Web.
七、J Ethnopharmacol:川贝母总生物碱通过抑制M2巨噬细胞极化减轻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作为全球重大健康难题,影响众多人群,现有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与抗胆碱能药物虽可缓解症状,却伴随严重不良反应,促使更安全高效疗法的探索。巨噬细胞于哮喘气道炎症进程至关重要,其中 M2 巨噬细胞增多会加剧炎症与胶原沉积,其极化受 JAK2/STAT3 等多种分子机制调控,故干预 M2 巨噬细胞极化成为哮喘治疗关键靶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FCD)系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传统中药,其总生物碱具缓解哮喘症状潜力,但对哮喘中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尚不明晰。
本研究先以 UPLC-Q-TOF/MS 剖析 FCD 总生物碱(TAs-FCD)成分,借网络药理学预测活性成分与潜在机制,并构建、验证卵清蛋白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综合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蛋白质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全方位探究 TAs-FCD 对哮喘模型 M2 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研究成果斐然,经 SWISSADME 筛选得 66 种活性成分及 808 个药物靶点,结合疾病数据库确定 267 个交叉靶点涵盖关键因子。动物实验显示,TAs-FCD 显著改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削减气道周围胶原纤维积聚、黏液分泌与平滑肌增生,降低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有力抑制 M2 巨噬细胞标志物 Arg1 与 CD206 表达,并下调 p-STAT3 与 p-JAK2 表达。综上可知,TAs-FCD 可借调控 JAK2/STAT3 通路抑制 M2 巨噬细胞极化,有效减轻哮喘小鼠气道重塑与炎症,为哮喘治疗开辟新径、提供科学依据,凸显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在攻克复杂疾病中的独特优势与广阔前景,有望推动哮喘治疗策略革新。
参考文献:Wang, Yu et al. “Total Alkaloids in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Alleviate OVA-Induced Allergic Asthma by Inhibiting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337.Pt 3 (2025): 118935-. Web.
八、Nat Commun:刘鹏/王贵强/项光新团队开发多场景、超灵敏气溶胶呼吸道病毒监测系统,实现亚单拷贝空间病毒分辨率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由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医院、公共交通和学校等,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为了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在这些场所部署快速、灵敏的监测设备来监测传染性生物气溶胶。然而,现有气溶胶检测方法在检测超低浓度的空气传播病毒方面存在困难。清华大学的刘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贵强和温州医科大学的项光新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集成式微流控盒,能够准确检测SARS-CoV-2、甲型、乙型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灵敏度达到10拷贝/mL。当与高流量气溶胶采样器集成时,该系统能在400L/min空气流量、30分钟采样时间内,实现0.83拷贝/m³的亚单拷贝空间分辨率,用于空气传播病毒监测。他们设计了一套气溶胶呼吸道病毒监测系统(RIAM),包含多站点采样RIAM(M-RIAM)、固定实时RIAM(S-RIAM)和漫游实时RIAM(R-RIAM)等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环境。RIAM内部使用原位PCR的中心生化检测,与传统固相核酸提取方法不同,原位PCR利用壳聚糖改性的石英滤纸进行核酸提取,经简单水洗后可直接在滤纸上进行PCR扩增。研究团队将超灵敏检测体系集成到基于针-胶塞/活塞相组合的模块化介观微流控卡盒内,无需手动干预就能实现自动化核酸检测。操作微流体盒时,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紧凑的控制和检测仪器,由流体驱动模块、PCR热循环模块和四色荧光检测模块组成,可同时处理两个微流控盒。测试表明,RIAM对SARS-CoV-2、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RSV分别实现了10、5、5和5拷贝/mL的超低检测限。在实际应用中,M-RIAM在多个地点收集气溶胶并进行批量分析,显示出亚单拷贝空间分辨率可达0.83拷贝/m³,是目前报道的最高空间分辨率。S-RIAM和R-RIAM则用于半连续监测特定位置的空气传播病原体和在大型室内环境中对生物气溶胶进行连续采样和分析。研究团队使用全身吸入暴露系统评估了S-RIAM监测SARS-CoV-2空气传播的能力,结果表明S-RIAM在气溶胶监测中具有可靠性,并在多个实际地点部署S-RIAM,验证了其在真实环境中监测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气溶胶病毒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RIAM系统能够对气溶胶中的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毒进行超灵敏和连续监测,显示出降低空气传播病毒风险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Li, B., Lin, B., Wang, Y.et al. Multi-scenario surveillanc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erosols with sub-single-copy spatial resolution. Nat Commun 15, 8770 (2024).
九、CMI:首都医科大学逄宇等团队合作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抑制T细胞向肺部感染部位的迁移
结核分枝杆菌 (MTB) 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它可以操纵宿主反应,延迟T细胞向肺部的募集,从而延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这种延迟被广泛认为是 MTB 建立其主要生态位的核心策略,同时,这一延迟可能是通过适应性免疫清除MTB的关键瓶颈所在。
在MTB感染期间,适应性免疫应答对于控制病菌复制至关重要。CD4+T细胞通过分泌γ-干扰素 (IFN-γ) 发挥关键作用,IFN-γ 可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杀菌能力。CD4+T细胞在控制结核感染方面的重要性已在HIV/MTB共感染模型中得到充分证实。此外,CD8+效应 T 细胞可以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从而减少细菌负担。为了制定出能够成功控制MTB的免疫治疗策略,笔者不仅需要考虑 T 细胞的活化状态,还需要考虑它们在感染部位的浸润率。肿瘤免疫疗法和过继性 T 细胞转移在限制实体瘤生长方面的成功率较为有限,这一情况凸显了 T 细胞募集和浸润在宿主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包括利用THP-1细胞和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s)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和MTB感染实验,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基因和蛋白表达,使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蛋白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利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内因子和细胞外因子的分泌。此外,还采用了RNAi技术和细胞转染来实现基因沉默和过表达,Transwell实验评估T细胞迁移能力,ChIP-qPCR和Luciferase实验探究AhR与SOCS3启动子的相互作用,以及LC-MS技术测定血清中Kyn水平。在体内实验中,使用Ahrflox/ flox小鼠和Lyz2-cre小鼠杂交产生的AhrLyz-KO小鼠进行MTB感染,以研究AhR信号通路在结核感染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了MTB通过激活IDO1-Kyn-AhR信号通路上调SOCS3,从而抑制STAT1-CXCL9/10信号通路,影响T细胞在结核感染小鼠肺部的浸润及其功能。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MTB如何操纵宿主代谢以延迟T细胞反应的具体机制,而且也为开发以宿主为导向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策略可能通过抑制AhR活性来加速T细胞的免疫反应,增强宿主对MTB感染的控制能力,进而为结核病的治疗和疫苗研发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Liu, X., Yang, M., Xu, P. et al. Kynurenine-AhR reduces T-cell infiltration and induces a delayed T-cell immune response by suppressing the STAT1-CXCL9/CXCL10 axis in tuberculosis. Cell Mol Immunol 21, 1426–1440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23-024-01230-1
十、Adv Sci:王坚成/代华平合作研究提出纳米药物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双重制动作用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治疗,这是一种以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肺纤维化为特征的致命性肺部疾病。在IPF的病理过程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启被认为是损伤的II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I)的关键标志,因此抑制mPTP的开启被视为IPF治疗的潜在途径。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重制动”策略,通过环孢素A(CsA)衍生的离子化脂质与3D结构(3D-lipid)结合环孢素D(CypD)以及siRNA下调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表达来抑制mPTP。3D-lipid和针对MCU的siRNA(siMCU)共同组装形成稳定的3D-LNP/siMCU纳米颗粒(NPs),辅以辅助脂质。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这些NPs通过3D-lipid与CypD结合以及siRNA下调MCU表达,有效抑制了mPTP的开启,减少了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释放,并抑制了博来霉素诱导的A549细胞中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体内实验结果揭示了3D-LNP/siMCU NPs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PF)小鼠模型中有效改善了胶原沉积、促纤维化因子分泌和成纤维细胞激活。此外,与商业MC3基配方相比,优化的Opt-MC3/siRNA NPs通过加入3D-lipid作为第五成分,显示出对PF的优越治疗效果,这归因于它们增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基因沉默效率。总体而言,含有3D-lipid和siMCU的纳米医学将是治疗IPF的一种有前景和潜在的方法。
参考文献:Lu, An et al. “Double Braking Effects of Nanomedicine on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for Treating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dvanced science (2024): e2405406-. Web.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