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核医学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4-12-19 11:47:26一、PSMA诊疗一体化的进展及177Lu药物前列腺癌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
靶向PSMA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多种新的PSMA小分子配体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通过将成像技术与治疗技术结合,实现了对PSMA阳性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这种新方法不仅在前列腺癌中显示出疗效,还拓展到了肝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前列腺癌(PCa)诊疗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靶点,放射配体疗法(RLT)已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多项大型Ⅲ期临床研究的成功,如多伦多大学癌症中心证实以 177Lu-PSMA-617 为代表的 RLT 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VISION 研究最新亚组数据以及不同治疗策略在 PSMA 阳性 mCRPC 治疗中的探索结果,有助于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优化,也为解决当前治疗中的耐药性和疾病进展问题提供新思路。
二、核医学在胶质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及复发风险高,预后差,平均生存时间12-18个月。Carilion诊所神经外科 Austin R. Hoggarth团队研究了PET在胶质瘤成像中的作用,特别是使用PSMA等放射性示踪剂,可以帮助区分肿瘤复发和治疗效果,还将诊断和治疗结合起来,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针对性的方法。研究了各种放射性配体,包括PSMA,213bi- dota物质P, 90Y-DOTATOC, 18F-FDOPA, P -[131I]-碘- l -苯丙氨酸和18F-GE-180,在复发性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显示出希望。特隆赫姆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团队研究了抗-3-[18F]- facbc PET/MRI对胶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分子影像研究团队通过氘代的方法对[18F]FET进行优化,合成新的探针[18F]d4-FET。与[18F]FET相比,[18F]d4‑FET展示了更加优异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使其在脑胶质瘤显像中具有更高的靶本比,同时在小的脑转移瘤病灶显像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这些临床前及初步临床数据,将进一步推动[18F]d4‑FET的临床转化及应用,为胶质瘤及其他头颈部肿瘤的显像提供更精准的显像手段。
三、介入核医学最新进展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但对于晚期、进展性脑膜瘤患者,尤其是那些已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病例,传统治疗(如手术、放疗或化疗)通常效果有限。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核医学院Adriana Amerein团队提出通过入脑动脉给药的方式,使用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如177Lu-HA-DOTATATE),通过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来治疗晚期脑膜瘤患者,部分达到完全缓解效果。该研究结合PET/CT影像学和RANO评估标准,为脑膜瘤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工具。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衡量治疗效果,从而优化治疗策略。
四、影像新技术发展
联影uEXPLORER是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系统,在心肌代谢成像方面,可实时观测人体全身生理和病理过程,为分子影像提供超高性能的临床应用平台及强大的前沿研究工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研究了关于评估心肌FAPI摄取情况,广东省人民医院提供了缩短心肌代谢成像时长可行性的摘要。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Total-body PET/CT在癌症诊疗方面的优势,还展示了核医学在提高心脏疾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发展。
搭载“中国芯”的uMI Panorama PET/CT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和190ps TOF (time of flight) 分辨率,大幅提升临床图像清晰度,有助于微小病灶的精准诊疗。北京协和医院应用uMI Panorama PET/CT 探索飞行时间对神经内分泌瘤病灶检测的影响和用以临床诊断的Aβ最短扫描时间,为临床研究与诊疗提供全面支持。
五、核医学在神经科学领域新进展
鲁汶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卢克临床大学神经内科联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放射学与核医学发表了关于淀粉样蛋白pet成像预测临床正常人的功能下降,提示淀粉样蛋白- pet定量支持识别有功能衰退风险的CN个体。
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一体化 PET/MR 依托其双模态、多参数融合信息的显著优势,能够实现对大脑的全方位精准评估,进而为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提供至关重要的影像学支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PET/MR多模态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脑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心衰患者脑血流量减少与心肌血流量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开辟了崭新视角。
六、CAR-T细胞疗法核医学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上大放异彩。目前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影响其疗效与预后有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CAR-T细胞是否有效归巢和浸润肿瘤组织,如何评价CAR-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存活、增殖和代谢情况,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为无创实时监测CAR-T细胞提供最直接的可视化证据。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很有前景的二合一新疗法,它不仅能靶向摧毁一种侵袭性脑癌,还能帮助免疫系统形成对这种癌症的持久防御。这种双效疗法使用一种称为CAR-T细胞疗法的特殊免疫疗法来治疗胶质瘤,其中胶质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脑癌,治疗方法很少。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期刊上。
七、α核素在肿瘤治疗中最新进展
近年来α核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其中, 212Pb的半衰期为10.64小时,通常作为α核素212Bi(半衰期60.54分钟)的体内发生器使用。基于蒙特卡罗模型的研究表明,当考虑整个衰变链时,212Pb的相对生物学效应与王牌α核素225Ac相似,其高能量传递效率有助于实现更有效的核药剂量递送。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余飞教授团队长期聚焦α核素药物构建及其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构建了以多种α核素(如211At、212Pb/212Bi、225Ac、223Ra等)为基石的多元化α核素药物库;同时区别于现有研究侧重于“α核辐射驱动的核DNA损伤效应”,另辟蹊径,提出并阐明“α核辐射驱动的免疫协同效应”及“α核辐射驱动的旁观者效应”,构建更为完整的α核素辐射生物学理论体系,以期挖掘α核素更强大的临床应用潜能。
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进展
在NET -1试验之后,PRRT联合[177Lu]Lu-DOTATATE获得了FDA和EMA的批准,并常规用于晚期G1和G2 SST(生长抑素受体)表达NET。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来提高PRRT的治疗指数,包括再治疗方案,与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和新的适应症。分子成像在利用不同的放射性药物(如SST和FDG)表征疾病生物学和异质性方面具有潜在的附加价值,并可能提供预测和预后参数。反应评估标准仍然是一个未满足的需求,新的治疗组合显示了初步的令人鼓舞的结果。NET的PRRT已经成为现代治疗学的一个范例。PRRT具有良好的毒性,它与延长进展时间、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为了进一步优化,人们研究了不同的新策略,并开发了新的放射性药物。
九、新型PD-L1示踪剂的临床前开发与最新进展
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医学部前瞻性评估了PD–L1靶向放射性示踪剂18F–BMS–986229在食管胃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18F–BMS–986229无不良事件,影像学与病理评估在88%的活检病变中一致,且其摄取与病理评估的结合阳性评分相关(Spearman系数0.64)。提示PD–L1靶向放射性示踪剂18F–BMS–986229 PET成像方法为无创评估PD–L1表达提供了潜在工具。
新型PD-L1示踪剂的临床前开发和肺癌患者中[68Ga]Ga-NOTA-RW102的首次人体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研究开发了一系列PD–L1靶向示踪剂,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首次应用[68Ga]Ga–NOTA–RW102进行临床研究。RW102对PD–L1的结合亲和力高达15.29 pM,ABDRW102对人类PD–L1和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分别为3.71 pM和3.38 pM。前临床研究显示,[68Ga]Ga–NOTA–RW102能够有效标记PD–L1表达,且初步临床试验表明其在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诊断价值,具有预测PD–L1靶向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潜力。
十、PET/CT检查在肿瘤临床评估方面最新进展
PET/CT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风险分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定量PET/CT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总代谢肿瘤体积(MTV)是研究最广泛的,可以评估FDG-avid肿瘤负荷与预后的关系。然而,先前的研究评估了细胞毒性化疗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的结果,西尔维斯特综合癌症中心评估loncastuximab tesirine治疗患者的PET/CT生物标志物的预后,预处理MTV显示出强大的风险分层,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那些MTV高的患者对loncastuximab tesirine的反应和生存率较低。
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团队评估了18F–纤维母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74(18F–FAPI–74)PET/CT在胃肠癌(包括胃癌、肝癌和胰腺癌)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8F–FAPI–74 PET/CT在检测原发肿瘤、局部复发、淋巴结受累及骨和内脏转移方面,灵敏度均优于18F–FDG PET/CT。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