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4耳鼻喉领域十大研究创新成果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发布时间:2024-12-18 16:34:48

一、内耳听力形成的机械感觉转导机制的研究

研究背景:听力传导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是听力形成的基础,然而关于机械感转导受体和机械感转导复合体的分子组成、结构和机制等问题,此前尚未明确。

研究进展:2022年10月12日,由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他们通过研究秀丽隐杆线虫中TMC-1复合体的结构、功能,阐明了内耳听力形成的机械感觉转导机制。

二、SOX9和SOX10在内耳内淋巴系统流体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研究内容: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SOX9和SOX10如何通过独立和协同的机制控制内耳内淋巴系统的流体稳态,从而影响听力。

研究意义:这一发现为理解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耳聋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三、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和2型炎症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中的治疗研究

研究发现: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和2型炎症是CRSwNP患者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治疗进展:奥马丽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和美泊利单抗等生物靶向制剂已被美国或欧盟批准用于治疗重度难治性CRSwNP患者。虽然这些单克隆抗体在我国尚未被批准用于治疗CRSwNP,但可用于合并哮喘或特应性皮炎的难治性CRSwNP患者,且多种类似的国产化生物靶向制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四、嗅觉功能与神经认知功能变化之间的关联研究

研究背景:嗅觉是最古老的感官,嗅觉功能障碍与今后认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联系。

研究发现:2022年12月,Qu Tian团队在Neurology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嗅觉功能与脑体积和神经认知功能变化之间存在纵向关联。较高的气味辨别测试得分与部分脑区域的体积在横断面上呈正相关,且与脑室体积的增加和部分脑区域的体积萎缩更缓慢相关。同时,较高的气味辨别测试得分与其他所有的神经认知功能成绩也呈正相关。

五、耳鼻喉领域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

技术发展:近年来,耳鼻喉领域引进了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电子鼻内窥镜、纤维喉镜、多道睡眠监测仪等,这些设备的引进使得耳鼻喉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手术突破:借助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耳鼻喉-头颈外科已经成功开展了多种复杂手术,如全喉、半喉切除术,喉重建术,下咽癌手术等,这些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耳鼻喉领域的新突破。

六、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复发的风险因素及特点

鼻咽纤维血管瘤(JNA),是最常见的鼻咽部良性肿瘤。常见于16-25岁男性青年,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纤维血管瘤”。一般在25岁以后可能停止生长。

其发病原因不明,因其源于颅底,肿瘤生长能力强,又有凶猛的大出血,故临床上虽为良性,但发展后期后果严重。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鼻咽纤维血管瘤会有些什么症状呢?

1. 出血

鼻出血为一重要症状。常表现为反复鼻腔和口腔大量出血。患者因此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 堵塞及压迫症状

肿瘤堵塞后鼻孔导致鼻塞始为一侧性,逐渐发展为双侧。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三叉神经受压,则出现剧烈的三叉神经痛和耳内放射性疼痛。

肿瘤侵入眼眶,则发生眼球移位,运动受限。视神经受压,则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引起视神经萎缩。侵入翼腭窝或颞窝,则出现颊部或颞部隆起和张口受限。

侵入颅内,常有剧烈头痛及脑神经受压症状,或发生颅内并发症。向下发展,可使软腭膨隆,在口咽部可见肿瘤。

尽管手术治疗有效,但术后高复发率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锐华团队开展了一项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复发的风险因素及特点研究。该成果发表在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torhinolaryngology,影响因子3。该研究发现,内镜手术在JNA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无复发生存率,且对蝶骨侵犯的患者应仔细探查,以避免残留JNA。术后第一年复发率最高。应严格在初次手术后 1 年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密切随访。手术方法和蝶骨侵犯是影响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接受内镜手术但无蝶骨侵犯的患者表现出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

七、3D打印技术(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在耳鼻咽喉领域的临床应用

耳、鼻、咽喉器官虽小,但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交错连接不易观察,个体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变异性,手术等临床操作难度较大,较难上手,而3DP可以有效改变这一局面。

1、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利用3DP以及影像学技术,可以制作高拟真的立体解剖模型,使术前规划具有更好的可视性,为患者尤其是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并对手术方案不断优化,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改善预后效果。在一项喉癌全喉切除术术前气道评估中,研究者使用3DP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规划,有效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改善了术后效果。

2、定制个性化植入物以及医疗辅助器械等:目前,利用3DP定制植入物在耳鼻咽喉科已经得到了一定应用。据统计,约60%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听骨链存在如粘连、硬化、肉芽或胆脂瘤侵蚀等病变,临床经验表明,听骨链重建能有效弥补听骨链缺陷,极大程度提高患者听力,但由于听骨链结构精巧,病灶变异性大,对听骨植入物要求较高。外源植入的听骨应长度适中,重量轻巧,过长过重会增加镫骨压力,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及耳鸣,过短达不到连接鼓膜和卵圆窗的目的,影响声音传导。采用3DP在术前预制个性化植入物能完美还原听骨链原有形态,理论上较现有的部分听骨植入(PartialossicularReplacementPros-theses,PORP)及全听骨植入(Total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预后更佳。

3、医疗器械的个性化定制:利用3DP制作个性化医疗器械如耳道式助听器等是该技术最早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之一。与耳背式助听器相比,耳道式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更好,但成本也更高,制作前必须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外壳,而使用传统工艺制作外壳流程复杂,费时费力且价格昂贵,而通过3DP不再需要构建硅脂耳道模型,仅需利用CT、MRI等技术建立外耳道三维模型,制造商便可据此建模,以树脂为原料使用3DP制造出助听器外壳。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流程省去了复杂的人工步骤,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更加低廉,这种外壳能更好地贴合耳道,佩戴更加舒适,能实现耳内“隐形佩戴”。

八、过敏性鼻炎(AR)的流行病学、预防及治疗新进展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吸入性过敏原后。产生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阳团队发表了一篇社论,重点介绍了AR的流行病学、预防及临床管理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全球范围内,AR的患病率仍在增加(1.0%~54.5%),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3岁儿童中AR的患病率约为5%,随着年龄的增长,从6~7岁的8.5%增至13~14岁的14.6%,20~44 岁人群可达11.8%~46%。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前男性AR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青春期后这一趋势发生逆转。AR的风险因素包括抗生素的使用、空气污染、父母吸烟等。

AR的一级预防涉及消除对疾病发展至关重要的原因,包括改变与环境和工作场所相关的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二级预防包括避免临床相关的过敏原和刺激物。三级预防旨在防止病情加重,从而改善疾病控制并减少药物需求,酌情对早期症状患者进行药物预防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及过敏免疫治疗(AIT)是AR的主要临床干预手段。AR的一线治疗包括H1抗组胺药、鼻内皮质类固醇(INCS)以及INCS和H1抗组胺药的组合。现有靶向2 型反应的哮喘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和靶向 IL-4/IL-13通路的dupilumab)已在AR患者中进行了尝试。AIT是AR唯一的病因学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AIT存在许多局限性。最近,2 型滤泡辅助 T (TFH2) 细胞和滤泡调节 T (TFR) 细胞取代了传统的 T 辅助细胞和调节细胞,已被确定为AR 中调节B细胞IgE产生的真正细胞类型。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TFH和TFR细胞作为 AIT 治疗生物标志物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作为AR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希望免疫治疗技术的进步将取得更大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正在寻求AIT给药途径、辅助疗法、疫苗佐剂及新型疫苗技术。淋巴内免疫疗法、成分分解AIT、重组蛋白、纳米颗粒和病毒样颗粒疫苗、T细胞和B细胞肽以及过敏原是提高AIT有效性和减少副作用的潜在选择。

九、果蝇可整合进食过程中咽喉部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调控进食行为

咀嚼和吞咽是进食的重要步骤。食物的味道、硬度或粘度会激发口腔内和咽喉处不同的感觉。食物对口腔和食道的刺激能够影响饱腹感的形成。果蝇咽喉中机械力通过NOMPC/Gr43a-IN1/MIP机制调节果蝇进食。

果蝇的咽喉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元。其中,共表达机械力受体NOMPC和味觉受体Gr43a的神经元可以被食物带来的刺激激活,并将信号传递至大脑中的中间神经元IN1。IN1神经元作为整合饥饿状态和食物信号的中枢,在饥饿的果蝇中接收到咽喉处的信号后,可以激活神经肽MIP的释放。MIP的释放累计促进果蝇的饱腹感形成。nompC突变果蝇与野生型果蝇相比进食量显著上升,mip突变果蝇也出现相似的表型,而激活IN1神经元或MIP神经元可以降低果蝇进食量。这些结果表明,位于大脑中的神经环路可以整合进食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力刺激和动物自身的营养状态,协同调控进食行为。

十、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常见。

(1)放射性鼻咽坏死的外科治疗

对放射性鼻咽坏死,内镜下反复清创是可选择的治疗方式,部分研究提示,内镜下反复清创,几乎所有患者头痛和鼻臭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时长的缓解,但鼻咽黏膜完全上皮化者仅有25%,能被治愈者仅有13.4%~28.6%。带血管蒂黏膜瓣创面修复是挽救性手术的有效手段。

(2)放射性鼻窦炎的外科治疗

对于鼻咽癌等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同样显示出一定价值。术后患者鼻塞、流涕症状明显好转,并且CT下鼻窦炎征象减轻;鼻窦黏膜上皮的纤毛和表面黏液毯清除功能也有明显改善。

(3)放射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

放疗后行鼓膜置管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听力,减轻耳鸣、耳闷、头痛等症状,鼓膜置管总有效率80%以上。对于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经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乳突开放术可改善乳突、鼓窦、鼓室和咽鼓管的通气引流,减少分泌性中耳炎术后复发。鼓室成形术对于非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疗效。

(4)放射性鼻出血的外科治疗

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出血,国内外暂无大宗病例的临床试验报道,仅有少数回顾性分析,且集中在鼻咽大出血方面。一项纳入59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均行鼻腔填塞,其中50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3例行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术。在行介入治疗的53例患者中,术后有效止血46例(86.8%)。另一项32例的回顾性研究中,24例行前后鼻孔填塞,7例填塞止血难以控制后行 颈外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最终25例抢救成功 (78.13%)。其他回顾性研究均表明,鼻咽坏死引发大出血,颈内/外动脉栓塞或结扎术通常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选项。

(5)复发区域淋巴结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鼻咽癌颈部复发淋巴结,不同术式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清扫范围与创伤大小。在保证手术安全彻底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对于放疗或放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出现复发性颈部淋巴结,采用根治性颈部清扫术的5年生存率可达38%~67%,淋巴结控制率可达65%~70%。选择清扫的范围可能不是主要影响预后的因素,实现肿瘤区域的根治性切除才是避免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关键。当然,肿瘤分期与复发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范围,仍然是手术的彻底性以及影响生存率的关键要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