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3年度核医学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核医学科(筹) 发布时间:2024-01-04 10:07:09

一、国内首台高清晰磁共振兼容人脑PET功能成像仪器

PET分子成像通过测量大脑的血流、葡萄糖和氧的代谢、蛋白质的生成、药物的分布和神经递质的动力学等,探索不同脑区功能,确定病变脑区功能演变,对于脑疾病干预治疗策略和新药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成功研发国内首台高清晰磁共振兼容人脑PET功能成像仪器(命名为“SIAT bPET”),实现了我国在高端磁兼容脑PET成像仪器研发方面零的突破。

二、177Lu-LNC1003药物前列腺癌治疗的1期临床研究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前列腺癌(PCa)诊疗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靶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177Lu-LNC1003在mCRPC中的安全性、剂量学及疗效研究。这一首次在人体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与177Lu-EB-PSMA和177Lu-PSMA-617相比,177Lu-LNC1003在肿瘤中的摄取及积累更高,在给予的低剂量下耐受良好,该研究最近也被癌症研究的顶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录用。

三、68Ga-LNC1007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肿瘤新型PET探针FAPI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陈皓鋆教授团队把靶向FAP及整合素受体的68Ga-LNC1007(68Ga-FAPI-RGD)在不同种类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18F-FDG和68Ga-FAPI PET/CT相比,68Ga-LNC1007展示出更好的肿瘤摄取和肿瘤背景比,显示出在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优势。相关研究在核医学顶刊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和Theranostics等杂志相继发表。

四、恶性黑色素瘤探针诊疗一体化研究进展

常规的18F-FDG PET缺乏对早期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性,难以识别肺、肝和脑的较小转移灶(小于1 cm)。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靶向黑色素PET显像探针(18F-PFPN,发明专利号:ZL201710744880.7)。在首个临床0期试验中,新型PET探针- 18F-PFPN在鉴别原发肿瘤和远处转移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的18F-FDG,且本底背景低。

五、PSMA报告基因PET/CT显像无创示踪CAR-T细胞。

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上大放异彩。目前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影响其疗效与预后有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CAR-T细胞是否有效归巢和浸润肿瘤组织,如何评价CAR-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存活、增殖和代谢情况,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为无创实时监测CAR-T细胞提供最直接的可视化证据。报告基因显像利用报告基因与转染T细胞的CAR框共表达,既可进行CAR-T细胞的特异性显像,也可以实现长期监测CAR-T细胞的目的,本研究选择报告基因显像方法监测CAR-T细胞。武汉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团队,应用广泛、易于临床转化的[68Ga]Ga-PSMA-617探针,初步验证其对CAR-ΔPSMA T细胞示踪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成功在体内实现长时程监测CAR-T细胞。本研究期待为未来CAR -T细胞治疗监测与患者管理提供核医学解决方案。该研究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杂志发表。

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 PET/CT诊断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腋窝淋巴结(ALN)是乳腺癌(B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ALN的状态决定了乳腺癌患者的分期、治疗和预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霍力教授团队公布了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 PET/CT诊断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FAPI PET/CT在诊断ALN转移方面优于18F-FDG PET/CT和US。68Ga-FAPI-04和Al18F-FAPI-04 PET/CT的诊断性能相似。FAPI PET/CT在所有患者中耐受性良好。

七、急性心梗(AMI)后心脏炎症和成纤维细胞激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急性心梗(AMI)后心脏炎症和成纤维细胞激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心肌修复中十分关键,但对于AMI后心脏炎症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时空分布以及从缺血和梗死到心力衰竭的分子转变的机制尚未阐明。张晓丽教授带领团队与维也纳医科大学李翔教授合作,紧跟国际前沿热点,对AMI小型猪模型进行不同时期18F-FDG及18F-AlF-NOTA-FAPI-04 PET/CT显像可视化AMI损伤后的动态心肌炎症-促纤维化过程,发现AMI后心肌炎症和成纤维细胞激活时空变化规律高度一致,急性期成纤维细胞激活程度可以预测慢性期的左心室重塑。通过核素分子显像结合定量蛋白组学分析,提出可能基于时间轴的特异性治疗的潜在靶点和优化策略,最佳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可能要根据AMI后的不同阶段而进行。[18F]FDG and[18F]AlF-NOTA-FAPI-04 molecular imaging integrated with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study in minipigs

八、AI 赋能 PET 重建与分析及临床创新应用

医疗 AI 浪潮涌动,CT、MR 等模态影像诊断均已迎来智能升维。核医学,作为医学影像的特殊分支,在国内起步较晚,且技术门槛高,尤其在 PET 影像诊断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目前鲜有人工智能的加持。联影智能联席 CEO 沈定刚教授以「全栈全谱」创新思路,以《AI 赋能 PET 重建与分析及临床创新应用》。除了在诊断全流程的落地应用,联影智能 AI 技术在全身异常评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通过一次扫描,筛查多种疾病。针对单一疾病,多模态图像均可鉴别。以癌症筛查为例,微小病灶难以识别、容易漏检,诊断准确性备受影响;而传统图像层面数量可达数百张,需手动计算和排片,工作耗时且费力,阅片效率低。面对传统阅片所带来的多重挑战,联影智能率业界之先,推出国内首个 PET/CT AI 智能分析系统。核医学阅片迎来智能化赋能,诊断精度和效率双双提升

九、全球最小的250μm微晶体截面16×16 LYSO: Ce晶体阵列探测器。

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彭旗宇/谢思维课题组成功研发已知全球最小的250μm微晶体截面16×16 LYSO: Ce晶体阵列探测器,该探测器具有良好的解码性能、能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为超高分辨率PET显微技术、设备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国内研发全球首个用于核医学SPECT/CT显像诊断的广谱肿瘤显像剂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用于肿瘤SPECT/CT显像诊断的1类创新药99mTc-3PRGD2,其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即将申报上市。这一药物是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凡领衔研制。在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提出“间隔基团修饰”策略,提高了肿瘤对显像药物的摄取,同时也改善了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对今后其他放射性靶向诊疗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套高效、稳定的99mTc标记体系,为今后其他99mTc药物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今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王凡团队获得了技术发明特等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