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3年度中医药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中医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53:14

1.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国际临床实践指南(2023)发表

2023年12月1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张声生、赵鲁卿教授团队牵头制定的《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ulcerative colitis by Board of Specialty Committee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2023)》在国际知名杂志《Phytotherapy Research》(Q1区,IF=7.2)上发表。该指南为全球首个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国际临床应用指南。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提供了针对性的中药、中成药、针刺、艾灸治疗方案。同时,该指南的制定将中医古籍证据循证与现代医学证据循证结合,纳入了UC中医诊疗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将极大规范和推动中医药在UC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2.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

成都中医药大学李瑛教授、郑晖教授在顶刊《内科学年鉴》(IF:39.2)发表针灸学科研成果: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取得历史性突破。

本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3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患者接受为期4周共16次的干预治疗,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后继续随访4周。研究结果发现,针刺组比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能更为显著的减少UAS7得分(UAS7得分越高,荨麻疹症状越重)。尽管针刺单一疗法的症状改善值离最小临床差异值(按照荨麻疹治疗的公认有效药物奥马珠单抗的临床效应值计算)仍有差距,但是为针灸疗法具有特异性效应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而干预措施是否具有特异性效应是进入指南推荐的必备条件。

Zheng H, Xiao XJ, Shi YZ, Zhang LX, Cao W, Zheng QH, Zhong F, Hao PS, Huang Y, Chen ML, Zhang W, Zhou SY, Wang YJ, Wang C, Zhou L, Chen XQ, Yang ZQ, Zou ZH, Zhao L, Liang FR, Li Y.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nn Intern Med. 2023 Nov 14. doi: 10.7326/M23-1043. Online ahead of print.PMID: 37956431.

3.阜外医院团队证实,复方中药通心络可有效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主要结局风险降低36%,文章发表于《JAMA》(IF:120.7)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了中药复方通心络的首个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通心络辅助治疗急性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涉及124个中心的3777名STEMI患者,与安慰剂相比,通心络辅助治疗显著降低了30天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风险降低36%;1年结局类似,且观察到23%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p=0.06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曾在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会议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公布数据。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811016  

4.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刘霞及西南医科大学段大跃教授团队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黄芪甲苷衍生物HHQ16通过降解lncRNA4012/9456改善梗死性肥厚和心力衰竭》,问鼎国际顶刊杂志Nature子刊(IF 39.3)

张卫东、刘霞及段大跃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报道了一种新的小分子HHQ16,它是黄芪甲苷IV的优化衍生物,通过降解lncRNA4012/9456改善梗死性肥厚和心力衰竭。

5.中药片仔黄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IF:29.4)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在胃肠病学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研究性论文。该团队利用自发性结直肠癌和无菌小鼠模型研究了片仔癀-肠道菌群交互作用在预防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并证明了片仔癀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外,还在无菌或抗生素治疗的小鼠中检测了片仔癀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效果。该研究在人类结直肠癌患者癌细胞来源的类器官中证实,片仔癀可改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抑制致癌和促炎通路,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6.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许能贵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IF:16.6)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重要机制,首次证实了电针刺激廉泉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的吞咽障碍。

该研究解析了M1-PBN-NTS神经环路在电针廉泉穴中调控吞咽功能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揭示了电针刺激廉泉穴治疗吞咽障碍现代神经生物学机制,为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团队首先利用跨多突触的病毒神经示踪技术在初级运动皮层(M1)中发现了一簇兴奋性神经元,并通过化学遗传技术验证了调控这类兴奋性神经元可以调节参与吞咽行为的重要肌肉下颌舌骨肌的活动。

研究发现,M1的局灶性缺血能模拟中风后吞咽障碍(PSD)病理,这种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电针刺激廉泉穴来治疗,并且依赖于对侧M1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激活。此外,通过神经示踪结合光遗传、化学遗传、在体多通道记录等技术验证了存在由M1到孤束核(NTS)的直接和间接突触投射,且M1可调节臂旁核(PBN)和孤束核(NTS)中的神经元。光遗传调控M1能诱导的吞咽肌电反应,且M1对PBN和NTS的激活调节也是电针改善PSD后吞咽功能产生所必需的。

7.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黄金波博士以An electrogenetic interface to program mammalian gene expression by direct current为题,发表在《自然代谢》(IF:20.8)期刊上。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Martin Fussenegger博士等人,通过基因工程创造出一种对电流刺激作出反应的人类细胞,并小鼠体内进行了概念验证实验,通过电流刺激植入的基因工程细胞,成功调控了血糖水平。

研究团队在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应用DART技术实现了胰岛素表达的遥控调节。通过每天一次在皮下植入的基因工程细胞上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许可的针灸针电极进行4.5 V直流电10秒的刺激,成功地触发了足够的胰岛素产生,从而减轻了餐后血糖波动并恢复了正常的血糖水平。

8.中国医学科学院骨科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教授牵头全国35个医学中心完成了首个中成药贴膏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系统阐述了骨通贴膏和NSAIDs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

骨通贴膏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Efficacy and safety of Gutong Patch compared with NSAID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 real-world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骨通贴膏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1项中国地区真实世界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功发表于中科院1区国际知名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药理学研究》)(DOI: 10.1016/j.phrs.2023.106954,9.3分)

本研究共在35个医疗中心比较了骨通贴膏(GTP)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入组患者分为5组:GTP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SCI)组、GTP + SCI组、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NSCI)组和GTP + NSCI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1周和2周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EuroQol-VAS、EuroQol 5D-3 L、关节疼痛缓解/消失时间和关节活动度复常时间。安全性评估包括接触性皮炎、胃肠道事件等。

结果发现,与NSAIDs组相比,GTP组和GTP + NSAIDs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且GTP和NSAIDs单用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有效,而GTP更适合合并心血管和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本研究已经得到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HS-1766),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了注册(ChiCTR2100046391)。

9.陈文连团队选取临床疗效确切的扶正复方——双黄升白颗粒,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徐振晔/王中奇团队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葛广波团队开展了联合研究,揭示了该复方抗肺癌的分子新机制,研究成果以题为《Activ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nd ACLY-mediated acetyl-CoA synthesis as a pivotal target of Shuang-Huang-Sheng-Bai formula for lung adenocarcinoma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形式于2023年2月26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hytomedicine(《植物药》)上。(IF:7.9)

本项研究中,证实了SHSB复方的抗肺癌功效,并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方式,发现了SHSB对肺癌移植瘤不同分子层面的影响,揭示了SHSB抑制肺癌生长的分子新机制。首先,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发现SHSB通过转录后调控的方式影响肺肿瘤中一些重要的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发现,ACLY介导的乙酰辅酶A合成是SHSB的重要下游代谢靶点。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纳入了两个独立的队列,不仅证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ACLY介导的乙酰辅酶A合成代谢通路被显著激活,而且发现ACLY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证明了ACLY介导的乙酰辅酶A合成通路是SHSB治疗肺癌的新靶点,同时为SHSB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10.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李后开研究员团队联合曙光医院胡义扬教授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发表了题为“Hyodeoxycholic acid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inhibiting RAN-mediated PPARαnucleus-cytoplasm shuttling”的研究论文,揭示了HDCA对NAFLD的治疗作用及其促进PPARα细胞核定位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的新机制。

猪胆酸(Hyocholic acid, HCA)及猪去氧胆酸(Hyodeoxycholic acid, HDCA)是中药猪胆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在人和啮齿类动物体内虽有分布,但含量甚少,属于内源性胆汁酸。HDCA作为猪胆中一类重要的胆汁酸,已经被证实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改善糖稳态的作用。不过,HDCA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中的功效及机制研究报道甚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李后开研究员团队联合曙光医院胡义扬教授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揭示了HDCA对NAFLD的治疗作用及其促进PPARα细胞核定位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的新机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