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3年度急诊医学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45:17

一、中国胸痛中心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工作;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经过12年的奋斗发展,已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中国特色模式。全国范围胸痛中心建设数量5500多家,31批次累计通过认证2382家,胸痛中心已经完成全国100%的省级覆盖,94%地市、州覆盖; 96% 县域覆盖,已形成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

二、中国卒中中心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卒中中心及防治基地医院建设、关键适宜技术规范及推广等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已建成三级医院卒中中心604家,二级医院卒中中心1253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3个地级市、1339个区与县,在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体外心肺复苏的突破性发展

国家药监局经审查,应急批准深圳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体外心肺支持辅助设备、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套包注册申请,二者配合使用,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控制并有可预见的病情持续恶化或死亡风险的成人患者。

ECMO(体外膜肺氧合),又名“人工膜肺”或“体外维生系统”,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控制并有可预见的病情持续恶化或死亡风险的成人患者。因其能够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在体外提供人体心肺功能支持,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故也被称为“救命神器”。

四、及时检测的新技术

及时检测POCT(point-of-care testing)是降低死亡率、发病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随着科研人员对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光学、电化学等领域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生物传感器设计策略,能够为各种人类疾病的床旁即时诊断诊断提供潜在的实际应用。与传统生物传感器相比,新兴的POCT生物传感器研究能提高传感器的精度、成本效益和时间消耗,以及开发多功能检测策略,以实现在单个设备中多路分析物检测,并实现快速诊断和高通量筛选。

五、用于急性肺损伤的外泌体治疗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是以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综合征,ALI常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两者属于肺损伤发生发展。目前正在研究新治疗方式-外泌体治疗,它可以将蛋白质、细胞因子、信使 RNA 或微小 RNA 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组织,调节生物学行为,有助于医疗人员对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用药,从而减轻病理损伤,改善临床症状,挽救病人性命。

六、用于四肢骨创伤骨折治疗的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

就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而言,内固定术效果直接,有助于减少治疗时间,加快伤肢功能恢复速度,但是此种干预形式对金属材料的选择要求较高。近年,在医疗技术水平进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生物医学金属材料在临床大量应用。有研究提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在四肢骨折中应用,在金属抗疲劳性能、机械强度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效果。钢板螺钉材料不仅韧性良好,而且稳定性较高,在此情况下,骨折部位负荷压力能够减轻,从而提高固定的稳定程度,使骨折部位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防止再次伤害的发生。另外,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受此影响,机体骨组织修复、再生等均能够获得有利条件,进而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七、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及心肌力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以开通梗死血管、挽救濒死心肌以及恢复心脏功能为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预后风险。但部分患者经PCI治疗后,心肌微循环仍存在灌注不佳,甚至无复流现象,患者心肌损伤持续进展,预后仍不理想。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是新型影像技术,可识别图像心肌回声斑点信号,追踪心肌运动轨迹,有效反馈心肌节段应变,获取局部心肌信息,评价心肌功能。STI可用于AMI患者PCI治疗后的评估,及时反馈患者存在的异常心肌活动现象,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科学指导。

八、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新型治疗药物

脓毒症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球每年有超过3 000万人受到脓毒症的影响,其中超过600万人因脓毒症而死亡,病死率高达 30%。脓毒症引起的心肌损伤(SIMI)发生率约为40%,病死率高达70%~90%。

植物化学物质是植物性食品中含有的非营养性生物活性物质,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减弱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等来发挥预防及治疗 SIMI 的作用,其天然来源、多种生物活性、可持续性生产以及安全性较高等,使其在预防和治疗SIMI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九、基于5G网络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

传统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时延性、可靠性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随着5G网络技术在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普遍应用,实现了患者、院前、院内的有效连接。同时,5G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证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信息传输的高速性和稳定性,有效解决时间和距离所带来的问题,提升系统信息化水平,强化服务质量,确保患者救治的及时性。

十、信息化与五大中心建设

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全区的五大中心管理系统,实现院前、院内、院后的信息共享,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将患者救治过程中信息实时同步、共享,记录每个关键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帮助各级管理者直观的掌握全地区、单一医院(分院)的急救情况,加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