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2023年度神经病学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41:40

2023年神经病学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及进步的路上,更多的医学发现及结论给我们揭示和展现了神秘的神经病学,通过一步步反复的试验和研究,为神经病学患者带来更大希望及福祉,同时也我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进展性卒中(无大中型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法的突破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但均有严格适应证,且相当比例患者不适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呢?

替罗非班是糖蛋白IIb/IIIa受体选择性抑制剂,它可与糖蛋白IIb/IIIa可逆结合并影响血小板聚集的共同末梢通路。既往有研究证实了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学界认为该类药物有可能抑制急性卒中中活化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有29.1%和22.2%的患者实现优良功能结局,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替罗非班组优于阿司匹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尽管替罗非班组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组(1.0% vs. 0%)。

因此对于近期发生或进展的、无大或中型动脉闭塞的急性卒中患者,替罗非班静脉给药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比,获得优良结局的可能性较大。该研究开启了重新考虑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大门。

2. 大面积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这个领域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是拯救生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一项名为ANGEL-ASPECT的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发病24小时内的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组的患者90天功能预后显著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组。虽然全部出血比率增加,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对于大面积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即介入性手术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从而为大梗死核心患者的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证据。该研究为进一步的指南改写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中国庞大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减少脑损伤,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3.亚洲人急性偏头痛治疗药物中的一种新药

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患有偏头痛,其中四分之三是女性。而目前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一般分为两类——急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急性治疗用于缓解发作时症状,预防性用药则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对一种名为瑞美吉泮(rimegepant)的新药进行了评估。这项研究首次在亚洲人群中观察了小分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偏头痛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服用药物后2小时,瑞美吉泮在疼痛消除方面优于安慰剂(20%相比11%)。此外,瑞美吉泮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尿蛋白、恶心和尿路感染,但没有出现与瑞美吉泮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果表明,瑞美吉泮对中国和韩国的偏头痛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支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因为它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4. 减缓记忆力减退的6大生活要素

贾建平教授团队在《BMJ》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六种健康生活方式与延缓老年时期的记忆衰退密切相关。这项研究覆盖了近3万名老年人,持续了10年。研究结果发现,实践以下六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能显著减缓记忆力下降,甚至在携带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特定基因变体(如APOE ε4)的人群中也是如此。六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1. 坚持健康饮食(至少遵循12种合格食物中的7种推荐摄入量)。2. 每周进行超过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超过75分钟的高强度体育锻炼。3.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会议、拜访亲友、旅行等,每周至少两次)。4. 保持认知活动(如写作、阅读、打牌、打麻将等,每周至少两次)。5. 不吸烟或曾经吸烟(至少三年前戒烟)。6. 不饮酒。

研究发现,在10年的随访期内,实践4-6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有利组)与实践0-1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不利组)相比,记忆力下降速度明显较慢。与不利组相比,有利组患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了90%,而实践2-3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均组降低了30%。该研究提供了实现老年人脑健康的新模式,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减缓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的重要性。该研究的结果对于指导老年人维持健康的记忆力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有效的非药物疗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即便是遗传上易受记忆力衰退影响的人群,也能有效保护记忆力,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5.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CAAR-T细胞疗法

NMDA受体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抗体引起的脑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这种疾病中,抗NMDA受体抗体会突然攻击大脑,从而转而攻击患者自己的身体。传统治疗通过抑制整个免疫系统,不仅消除错误靶向的抗体,而且消除大部分有益抗体。

Cell杂志发表一项研究讨论了CA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潜力。这种疗法涉及工程化嵌合自抗体受体(CAAR)T细胞,它们表达与细胞内信号链相连的多亚基NMDAR自抗原。在被动转移小鼠模型中,这些CAAR-T细胞显示出广泛的自抗体结合能力,并且能有效降低血清和大脑中的NMDAR自抗体水平,消除自活化B细胞,专门攻击那些产生抗NMDA受体抗体的B细胞。这些B细胞的表面形状使得CAAR-T 细胞能够精确地与之对接并杀死它们。重要的是,产生其他抗体并因此具有不同表面形状的B细胞不会受到影响,没有引发靶外毒性或不良事件。

6. 情绪障碍研究新机制--昼夜生物学

情绪障碍对全球疾病负担有显著影响,而现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大脑功能,包括睡眠、记忆形成和保持、认知表现、情绪调节、奖励功能、神经元可塑性和外源性外排,都是由昼夜节律系统调节的。时钟蛋白调节大脑各个区域的单胺能系统(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暂时精确地调节动机和情绪相关行为。由神经递质多巴胺介导的中枢奖励处理被认为是时钟蛋白控制的,因为涉及多巴胺信号的几个基因包含E-box元素并表现出日常节律。昼夜节律系统也调节认知功能,如记忆和学习。这种控制是基于海马体内存在的本地时钟。海马Per1基因表达影响长期记忆的形。同样,全天的认知表现受海马Bmal1和miR-132的循环表达控制。除了海马体,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杏仁核、腹侧被盖区、新皮层和纹状体,都表达对最佳记忆功能至关重要的时钟蛋白。大量证据表明,昼夜节律和睡眠功能障碍与情绪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可将其作为治疗创新的重点。以机制分子进展为基础的昼夜节律系统为目标;增强药物的时效性;以及使用昼夜节律参数进行个性化治疗,为加速开发新的昼夜节律药物治疗情绪障打开了新的局面和挑战。

7.探索痴呆新检测手段—呼气分辨痴呆

我国痴呆患病率高,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给公共卫生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早识别,早诊治,早治疗是有效干预痴呆的方式之一,而目前的社区对于认知功能筛查多以量表为主,其结果易受受教育程度、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差,现有的检测手段局限,需要客观,简易,快捷的新手段,目前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此项检测无创,客观,成本低。三种VOCs与血浆神经丝蛋白轻链显著相关,后者是已知的认知衰退标志物。特定VOCs与神经丝蛋白轻链的组合显示出最佳的诊断能力,展示了呼出气分析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工具用于早期筛查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力。这种方法可能为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8.长新冠影响神经系统新机制

血清素也称为5-羟色胺,首先在血清中被发现,它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存在消化系统、血小板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不仅在神经传递方面发挥作用,还与肠道细菌和免疫系统相互关联。在长新患者中,肠道的新冠病毒残留物抑制血清素产生。外周血清素减少反过来会阻碍迷走神经的活动,从而损害海马反应和记忆。血清素降低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那些出现较严重后遗症的患者通常血清素水平降低更为显著。病毒感染影响大脑血清素合成和转运,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此外,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也可能对血清素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这为缓解及治疗长新冠后遗症神经系统症状提供新的机制及办法。

9.改善压力性失眠新靶点

生活中的压力带来最明显问题就是睡眠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而在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VGLUT2)调节睡眠和体温的下丘脑前区神经元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间会有规律地被激活。压力会使这些神经元错位激活,导致“微唤醒”,扰乱睡眠周期并缩短睡眠时间。在NREM睡眠期间的微唤醒中,下丘脑前区(POA)中唯一活跃的神经元是VGLUT2神经元,压力之下时,发现受试对象的清醒时间和微唤醒次数增加,总的REM和NREM睡眠时间减少。NREM睡眠期间VGLUT2神经元活动的增加。当抑制VGLUT2神经元的活动时,NREM睡眠期间的微唤醒次数减少,NREM睡眠期持续时间增长。这项开创性研究指出,下丘脑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是开发治疗压力相关睡眠障碍的有希望的靶点。通过抑制VGLUT2活动来减少非REM睡眠的重要阶段中的中断,对于那些因失眠或PTSD等障碍而睡眠受到干扰的人来说,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10.降低中老年患痴呆症风险的新方法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副助理教授袁长征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地中海-降压饮食干预神经退行性延迟(MIND)饮食可能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结合了地中海饮食和降压饮食的元素,强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浆果和绿叶蔬菜,并建议限制动物产品和饱和脂肪的摄入。研究中发现更加遵循MIND饮食的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这种关联在整个参与者群体中以及根据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和体质指数定义的各个亚组中都是一致的。最符合MIND饮食的前三分之一的人群与遵循程度较低的底部三分之一相比,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

这项研究强调了饮食习惯在预防所有原因痴呆症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考虑到痴呆症对医疗系统和老年人福祉造成的沉重负担。缺乏有效的痴呆症治疗方法进一步突显了像MIND饮食这样的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来为不同的人群开发和完善特定的MIND饮食。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方向,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随着医学研究突飞猛进,中国医学研究逐渐被世界认可,从医学研究到造福人类的生活的应用,经历不断探索及实践,收获硕果累累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