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新生儿科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新生儿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35:451. 臭氧与父亲吸烟对高危孕妇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交互作用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邹志勇研究员、李晶副研究员和安贞医院何怡华主任共同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孕3-8周臭氧暴露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关,父亲在母亲怀孕期间吸烟会加剧臭氧污染导致胎儿先心病的风险,强调了母亲在怀孕期间减少环境臭氧和二手烟暴露的重要性。
该研究覆盖中国26个省的1313家转诊医院,2013年至2021年的臭氧暴露数据来自中国空气污染追踪数据集(http://tapdata.org.cn/),根据每个孕妇的最后一次月经日期,通过匹配地理编码的产妇地址或医院地址来分配围孕期每天8小时的最大平均臭氧浓度。在母胎中心进行第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采用标准化的问卷收集父亲的吸烟状况,分为从不吸烟、戒烟和当前吸烟。
发表期刊:World J Pediatr. 2023 Sep 4.通讯作者/关键作者:Zhi-Yong Zou,Jing Li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安贞医院。
2. 育龄女性孕前乙肝病毒感染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作为重要的母婴垂直传播疾病,当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孕期乙肝病毒免费筛查,母婴垂直传染的乙肝病毒阻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育龄女性母体HBV感染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母婴垂直传播,既往已有研究表明育龄女性妊娠期间感染乙肝病毒(HBV)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HD)患病风险相关,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育龄期女性受孕前HBV感染状态对子代CHD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马旭研究员、杨英研究员在JAMA Pediatr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育龄女性孕前乙肝病毒感染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同时,该研究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关于孕前女性HBV感染及其相关干预措施与出生缺陷风险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具体的防治干预策略。
发表期刊:JAMA Pediatr. 2023 May 1;177(5):498-505.通讯作者/关键作者:Xu Ma,Ying Yang 主要作者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
3. 极早产儿脑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效果评价
监测脑氧合已被提议作为一种警示临床医生低脑血流和脑缺血风险,以及低系统血流和其他器官缺血的手段,以便调整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风险。先前一项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前72小时内接受盲法脑血氧监测,脑缺氧和脑缺血的发生率在脑血氧饱和度监测组中降低了58%。然而,目前仍缺乏证据来确定临床的益处或危害。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林慧佳教授在NEJM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在极早产儿出生后的前72小时内,由脑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的治疗是否会导致死亡,或36周时存活但存在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降低。结果显示,在极早产儿中,出生后的前72小时内由脑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的治疗,与孕36周后的死亡或严重脑损伤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无关。
发表期刊:N Engl J Med. 2023 Apr 20;388(16):1501-1511.通讯作者/关键作者:Lin Huijia,Xiaoyan Gao主要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厦门儿童医院
4. 无感染早产儿的早期抗生素使用与新生儿结局
确定在没有感染相关疾病的早产儿中,早期抗生素的使用、持续时间和类型是否与新生儿预后和后期抗生素的使用有关。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兰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纳入了 2015-2018 年间中国 25 家三级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出生后 24 小时内的婴儿。排除了出生后7天内死亡、出院或感染相关发病、重大先天畸形以及抗生素使用数据错误等情况。综合结果为死亡或不良发病。晚期抗生素使用指的是出生 7 天后使用的抗生素。晚期抗生素使用率是指抗生素总使用天数除以出生后 7 天内的住院天数。结果显示,在 21540 名婴儿中,18 302 人(85.0%)接受了早期抗生素治疗。在未感染的婴儿中,早期使用抗生素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后期使用抗生素的风险增加有关。明智地早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在非危重症婴儿中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可改善新生儿预后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抗生素总体使用情况。
发表期刊:Pediatrics. 2023 May 1;151(5):e2022059427.通讯作者/关键作者:Weiyin Yu, Lan Zhang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复旦大学新生儿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5. 母亲体重对子代超重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超重和肥胖对一生都有影响,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患肥胖的可能性是没有肥胖的同龄人的五倍。值得注意的是,子代的长期肥胖可能源于胎儿时期的营养过剩,这往往与母亲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的体重过度增加有关,然而,大多数关于母体妊娠体重与子代体重轨迹关系的研究随访时间较短。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董斌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妊娠期体重增加(GWG)与7岁出生队列儿童体重轨迹的关系。结果显示,母亲孕前超重和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与儿童体重指数轨迹增加或高水平以及7岁时超重的风险增加有关。
发表期刊:World J Pediatr. 2023 Jun 30. doi: 10.1007/s12519-023-00736-4.通讯作者/关键作者:Bin Dong,Rui Deng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6. 孕妇暴露于高浓度PM2.5,会增加胎儿先天性心脏缺陷的风险
在高污染地区,母亲暴露于环境细颗粒物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缺陷(CHDs)之间的关系的证据仍然有限,很少有研究关注孕前暴露。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刘芳超及四川大学刘瀚旻共同通讯在Circulation在线发表一项研究,该研究进行了一项基于140万新生儿中母亲暴露于PM2.5和先天性心脏缺陷风险的全国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与者的平均PM2.5暴露量为56.51μg/m3。母亲PM2.5暴露量每增加10µg/m³,后代患CHD的风险就增加2%,而鼻中隔缺陷是受影响最大的亚型。PM2.5对CHD风险的影响在孕前期更为明显。年龄< 35岁的母亲、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母亲和生活在低收入地区的母亲对PM2.5的暴露更敏感。PM2.5暴露量与CHD总发病数或特定类型呈线性相关。孕妇暴露于高浓度PM2.5,特别是在孕前期间,会增加后代罹患某些类型CHD的风险。这些发现有助于预防CHD,并强调了改善中国和其他严重污染地区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好处。
发表期刊:Circulation. 2023 Feb 14;147(7):565-574.通讯作者/关键作者:Hanmin Liu,Fangchao Liu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大学
7. 3 种无创通气模式用于早产儿拔管后呼吸支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这是第一项针对早产新生儿的大样本试验,将NCPAP、NIPPI和NHFOV作为拔管后直到NICU出院时的呼吸支持进行了比较。接受NHFOV的新生儿IMV持续时间略短于接受NIPPV和NCPAP新生儿。此外,与NCPAP相比、NHFOV和NPPV导致再次插管的风险较低而NIPPV的不需使用呼吸机天数明显多于NCPAP本研究发现与NCPAP和NIPPV相比NHFOV具有-些优势,因为它减少了有创呼吸支持的使用。与NCPAP相比,NHFOV的IMV持续时间减少了20%,与NIPPV相比减少了15%。而日NHFOV组新牛儿再次插管的频率明显低干NCPAP组。再次插管和不需使用呼吸机天数,NHFOV业优于NIPPV、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有创通气的差异看起来很小(IMV 减少1~1.5天,再插管减少12%)但是每增加一天IMV和增加一次再插管都与不良结局相关。降低IMV可以降低BPD的发生。而重新插管与呼吸机相关件肺炎的发生有关,这也会增加罹患BPD的风险。此研究并未发现3组之间BPD的患病率有差异,但是NHFOV组对产后皮质类固醇的需求较少。未来研究应该观察NHFOV是否为患有进展性BPD新生儿的最佳选择,这些BPD患儿的肺部炎症由IMV诱发或加重。至于其他复杂的综合征不太可能有一种解决方案适合所有的人,在提供充分的培训后NHFOV可能有助于为这些患儿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再加上NHFOV组的研究于预时间缩短,需要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确定NHFOV的广泛实施是否合适。
来自中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朱兴旺。史源发表在《IAMA Pediatrics》2022年6月
8. 静脉输注自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预防极早产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本研究证实了ACBMNCs可以预防存活的极早产儿中-重度BPD,并且可能改善长期神经发育结局。ACBMNCs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改善BPD严重程度的重要机制。该研究成果为防治早产儿严重并发症BPD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实现成果转化。成为早产儿患者的福音。
中国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作者任竹潇、杨杰等发表在《e Clinical medicine》2023年2月。
9. 含有 SCGOS/ICFOS ( 9:1 ) 和糖巨肽补充剂的配方奶粉对极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是第一项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来分析极早产儿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该研究发现,经过 SCGOS/ICFOS(9:1)和GMP干预4周后试验组双歧杆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其在肠道微生物中所占比例与既往报道的母乳喂养的极早产儿中的比例相似。在种水平上,该研究在极早产儿肠道中发现了4种双歧杆菌,其中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在极早产儿肠道中相对丰富,而长双歧杆菌受本研究中添加益生元的干预奶粉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干预奶粉喂养的极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在神经活性物质的产生和能源利用方面更加活跃,这可能有益于他们的健康。
中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者邢燕,童笑梅等2022年5月报道于《Nutrients》。
10.β葡聚糖通过抑制炎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及调节肠道菌群预防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通过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分析发现,B葡聚糖干预增加了肠道内放线菌、丁酸梭菌、约氏乳杆菌、鼠乳杆菌和毛螺菌科细菌mt14的比例,并降低了产酸克雷伯氏菌的比例。说明β葡聚糖可以部分的改变 NEC小鼠的肠道菌群。
中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兴道、史源等于《Journal of TranslationalMedicine》2023年1月报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