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输血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输血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27:25一、付涌水教授团队发现亚洲型del患者可以安全使用RhD阳性患者血液输血。
RhD是输血医学中免疫原性最强的血型抗原。在RhD阴性(D-)个体中,针对RhD抗原的alloanti-D免疫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和胎儿和新生儿(HDFN)溶血性疾病。亚洲型DEL表型的红细胞(RBCs)很少表达RhD蛋白,在常规检测中被分为血清学RhD阴性(D-)。RhD阳性(D+)红细胞输血用于亚洲型DEL患者已被提出,但由于缺乏关于其安全性和潜在机制的直接证据,尚未被普遍采用。
来自广州血液中心付涌水教授团队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单臂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记录亚洲型DEL患者输注D+ RBC的结果。该结果提供了多条证据表明,亚洲型DEL患者在输血或怀孕后暴露于D+ RBC时不能产生alloanti-D。因此,该研究建议亚洲型DEL患者(包括孕妇)考虑D+ RBC输血并停止抗-D预防。
二、美国血库协会(AABB)已经更新了关于红细胞输注阈值的临床实践指南。
该指南基于45项成人随机试验和7项儿童随机试验的数据,更新后的输血指南虽与旧版相似,但该指南针对成年血液肿瘤患者、危重症儿童以及存在心脏异常和手术修复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提出了输血建议。
三、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进展。
截至2023年7月31日,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定的全部人类红细胞抗原数为390个。确认的全部红细胞血型系统45个,这45个系统是由50个基因决定的,45个血型系统抗原数是360个。除了45个血型系统中抗原,ISBT确认的其他红细胞血型抗原还包括:4个血型集合的11个抗原,低频率抗原(700系列)的16个,高频率抗原(901系列)的3个。
对比2023年3月31日数据,新确认和增加了1个红细胞血型系统CD36,确认和增加的6个抗原分别是005号LU系统的LU11、LURA,006号KEL系统的KHOZ,022号KN系统的KNMB,030号RHAG系统的THIN,和红细胞新系统045号CD36的CD36.1。
四、海曲泊帕联合环孢素A治疗新诊断输血依赖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 NSAA)——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结果公布。
海曲泊帕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口服小分子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也是中国首个获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SAA双适应证且均已纳入医保目录的TPO-RA。研究表明,海曲泊帕联合CsA可改善新诊断TD-NSAA患者的血液学反应,且耐受性良好,复发率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韩冰、申舒培教授的这项研究为TD-NSAA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案,也为我国临床医生优化TD-NSAA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患者无需住院,仅需口服用药,即可带来疗效提升、复发减少、安全性高的多重获益,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TD-NSAA的总体治疗率。因此,海曲泊帕联合方案对于TD-NSAA患者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五、无血型输血技术
目前的输血需要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然而,科学家正在研究开发一种无血型输血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构,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血型的受血者,从而实现任意血型之间的输血。
六、人工合成血液
科学家正在努力开发一种人工合成血液,以解决供血不足的问题。人工合成血液可以通过合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来模拟天然血液的功能,从而满足输血需求,同时避免传染病和免疫反应的风险。
七、纳米技术在输血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改善输血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纳米粒子可以用作药物载体,将药物直接输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纳米传感器可以监测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成分和质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八、冷冻血液的保存和输血
目前,血液的保存时间有限,通常只能保存几周。然而,科学家正在研究冷冻血液的保存和输血技术,以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冷冻血液可以在低温下保存数年,这将极大地提高血液的供应和利用效率。
九、基因编辑技术在输血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用于修改人类基因组。在输血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变供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从而实现更好的血型匹配和减少免疫反应的风险。
十、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甚至被颠覆。人工智能也为输血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输血医学领域进行探索性应用,如预测择期手术患者用血需求量、血液库存管理、血液预警系统等。然而,目前人工智能与输血工作结合的应用还仅限于通过从统计数据中归纳出模型,专注于完成某方面的任务,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输血医师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的策略尚需要很长的一段历程。
这些创新将有助于改善输血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然而,这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