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风湿免疫领域十大进展
稿件来源:风湿免疫科 发布时间:2023-12-29 15:21:55一、扁桃体菌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共生菌群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课题组发现,扁桃体菌群与肠道菌群类似,其微生态失调可导致局部免疫激活并诱发全身免疫反应。扁桃体菌群来源的抗菌肽salivaricin,通过作用于IL-6和IL-21受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也就预示着扁桃体抗菌肽未来有可能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Advanced Science.8月28日在线版)
二、原发干燥综合征免疫治疗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与免疫细胞失调相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低剂量IL-2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干燥、全身不适(疼痛)和疲劳症状,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反应率。(JAMA Network Open.11月10日在线版)
三、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早鉴别风险
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抗MDA5+)易合并快速进展型肺间质病变(RP-ILD)。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谈文峰教授课题组对265例患者进行了无监督聚类分析,成功将抗MDA5+皮肌炎患者分为低、中和高RP-ILD风险组三种临床亚型,发现患者的皮疹和炎症状态(ESR、CRP、ALT、AST和LDH)是区分群组的重要特征。不同亚型RP-ILD发生率(范围:14.8%~67.1%)、死亡率(范围:3.7%~60%)不同。及早区分可能有助于医生提高临床决策的有效性。(Arthritis & Rheumatology. 7月18日在线版)
四、靶向治疗药物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方向。这类药物针对特定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或免疫细胞进行精准打击,以减轻疾病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2023年,一些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如JAK抑制剂、IL-6受体拮抗剂等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改造和培养细胞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风湿免疫领域,一些新型的细胞疗法如T细胞疫苗、基因修饰的T细胞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些疗法有望从根本上改变风湿免疫疾病的病程,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以攻击疾病细胞的疗法。在风湿免疫领域,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取得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
七、干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根据对几项同行评审研究的回顾,发现干细胞疗法可以减少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并改善功能。发表在《关节炎与风湿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干细胞疗法显著改善了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身体功能,而发表在《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干细胞疗法可有效减少炎症和改善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天泰研究员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王伟伟研究员团队合作研究,制备了离子交联可注射海藻酸钠水凝胶,通过三维培养负载小鼠骨来源MSCs并递送入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成功实现了MSCs在组织的驻留,并保证了足够数量MSCs在局部增殖及调控DCs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海藻酸钠水凝胶载体负载MSCs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治疗作用的机制是通过募集未成熟的DCs与MSCs细胞相互作用,促进MSCs分泌腺苷后激活DCs表面腺苷A2A/2B受体,诱导DCs分化为免疫耐受性DCs,并迁移至淋巴结诱导naïve 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发挥抗炎作用。这项研究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参考来源:Gaona Shi, Yu Zhou, Wenshuai Liu, Chengjuan Chen, Yazi Wei, Xinlong Yan, Lei Wu, Weiwei Wang*, Lan Sun*, Tiantai Zhang*Acta Pharm Sin B 2023;13(6):2778-2794
八、低剂量IL-2—免疫平衡治疗风湿性疾病新方法
IL-2可以促进风湿性疾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增殖。同时,在评lIL-2的安全性和生物学效应时,必须考虑单次和累积剂量。目前国际主流观点是,IL-2剂量≤100万IU/d时可特异性诱导Treg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在不同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剂量和用法不尽相同,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确定一个最佳剂量。此外,通过免疫表型分析推断出一种或几种可以预测ld IL-2治疗后临床应答的生物学标志物,同时根据免疫学特征对不同患者进行分层,筛选出ld IL-2治疗的最佳靶标人群,从而提高ld IL-2治疗的精准性。引入具有Treg细胞选择性的IL-2制剂,可进一步诱导维持Treg细胞谱系和功能稳定。
九、沉浸式 VR 技术
沉浸式 VR 技术使用 3D 视角头戴式显示器,将用户的视、听感觉与外界隔离,使用数据手套关闭用户的手部感觉通道,并利用位置跟踪器、声音等使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用户转动头部时,VR装备可快速响应场景的变化,从而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并为用户实时反馈。VR 环境的游戏因素可帮助患者将注意力专注于游戏任务,可使患者产生更大的动力。目前沉浸式 VR 技术有应用在患者的肢体康复、步态训练中。此外,沉浸式 VR 技术可降低步态训练应用的复杂性,减少膝关节的负重。患者利用沉浸式 VR 技术模式可达到中等有氧状态,且感到安全和舒适。
十、非沉浸式 VR 技术
非沉浸式 VR 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屏幕营造的一种虚拟的环境。患者主要通过大屏幕、手柄游戏机等关联场景中的角色,同时通过各种传感器与虚拟场景或对象进行互动,并利用运动跟踪设备捕捉和记录运动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 。非沉浸式 VR 技术将电子游戏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通过系统的功能模块指引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手指关节灵活性、握力和捏力水平的改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