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党群活动

抗疫一线新发展党员个人事迹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0-02-07 00:00:00

一、冯程(超声科副主任),男,197917日出生,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

的床旁超声影像检查工作。

    疫情来临,自觉取消全家已计划了三个月的外出旅行,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为保证超声床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病人提供高标准检查,组织科室紧急成立疫情专项小组,应对临床超声检查需求。他以身作则,深入隔离病房检查每一个病例,在科室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疫情防控期间,他关爱科室员工,组织每日监测和记录员工的健康状况,落实弹性排班,既要保障一线人力,也要兼顾员工休息调整状态。他全力以赴,甘于奉献,每天上午准时参加全院会诊,下午进行床旁检查患者,疫情暴发以来已连续工作二十余天。

    124日,他协助联系并筛选合格的国内外医疗防护用品,21日成功为深圳市医疗系统获得50万只医用丁腈手套的捐赠,在紧要关头,为我市医疗系统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防护用品。

    入党感言:这是我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面对疫情,我将用我所学的一切全部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尊重生命,为保护人民健康而战。

W020210111510966026139.png 

图:冯程赴感染病区为确诊患者进行床旁超声影像检查

 

W020210111510966101146.png 

图:冯程协助联系爱心企业捐赠50万只医用丁腈手套

 

二、周泱(原感染一科,现支援发热门诊医生)女,1972625日出生,主任医师。 主要负责发热门诊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初步筛查和收治工作。

    2019年底武汉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扩散到全国。在香港进修的我和全国人民一样,焦虑地关注着这场疫情的发展动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师,对于严重而未知的传染疫情来临时,更多的感觉是一名医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回到战斗的第一线去。当医院的召唤来临时,我毫不犹豫地向医院郑重提出申请。获批后,我的家人及朋友们无条件地支持我的决定,家人和朋友们情谊深长地交待我:“注意防护,保重身体”;同学们也纷纷表达“全村的光荣代表,等你胜利归来”的信息。突然间,那一份光荣的使命,那一份厚重的责任,那一份殷切的期待,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价值与意义!

    春节来临,我回到了熟悉的医院,和同事们一起,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发热门诊负责患者的筛选工作。经过十余天在发热门诊工作,总结发热门诊病人的主要特点:病情复杂,有轻有重;对疾病不知,情绪焦虑,需要安慰。因此,根据就诊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对于预估病情有加重的疑似病人,不愿意住院,进行反复劝说,说服其紧急住院;对于排除疑似而有普通感冒病人,开处相关药物,交待平时注意事项,嘱咐回家观察;对于无症状而焦虑的病人,耐心地解释与安慰。

    虽然这场战役中断了我在香港学习的进程,打乱了我个人的工作计划,但是,在国家与小家之间,在大家与个人之间,我坚定地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无怨无悔,无惧生死,不计得失,选择国家与人民,与医院众多共产党员一起奋战,直到春暖花开,笑对祖国阳光!

W020210111510966259936.png 

图:周泱医生在发热门诊工作照

 

三、余志勇(检验科临检组副组长)男,19781207日出生,主管技师。作为BSL-3实验室人员,在检验科微生物样本接收间,负责确诊患者样本的分类处理、消毒、分配送检等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科主任紧急召集各组组长,制定检验科对患者样本的接收、检测、消毒流程及相关个人防护要求.随着病情的变化,为保证实验人员及环境的生物安全,15天时间内便更新了6个版本。作为医院BSL-3实验室人员,余志勇夜间负责在感染样本接收处,先期对进入科室的感染性样本进行消毒、登记、离心、分类,最后再次消毒,分配至相关实验组进行检测。

 回想2003年抗击非典时,余志勇还是单身族,没有过多压力,但如今,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孩子才1岁9个月,父母也70岁了,他的太太也是发热门诊的护士,夫妇俩都是一线员工,难免会担心影响家庭。但责任使然,初心于怀,余志勇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坚守岗位。余志勇的第一个微生物接收间夜班是在年二十九的晚上,接收间防护是按BSL-2加强的,穿戴全套防护用品需要十来分钟,在里面处理一次样本至少30分钟,最长不能超过四小时,但一旦穿戴防护用品工作起来往往很容易忘记时间,次日凌晨走出接收间已然有些晕头转向。作为临检组副组长,在瞬息万变的疫情面前,每天都要应对情况与科主任讨论工作安排,适时调整人力物力和优化工作流程,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充分保障人员的合理休息及有效防护。

W020210111510966330911.png 

图:余志勇医生在检验科工作照

 

四、何洁(感二科护士)女,1988118日出生,主管护师。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的病区,负责确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作为一名感染一线的护士,护理任务重,工作繁杂,防护服下,大家后背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有时口渴难忍,有时想上洗手间,却因为厚重的装备不便穿脱,而选择“将就”。那一晚夜班,何洁和同事三人,不间断地收治了8个需要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待走出病房,已经是凌晨一点,当大家脱下防护服那一瞬间,感觉体力透支,双手已被浸泡出满满的疹子和压痕。护士站值夜的同事说:“饭给你们热好了,赶紧去吃吧,太心疼你们了!”一句简单的话语顿时让大家又充满力量,在寒冬的夜晚显得无比温暖。而她,也只不过是刚刚扒了两口晚饭,就继续在护士站整理次日需要采集的标本管。她开玩笑地说:“我们的标本管都可以围绕护士站一圈了”。是的,同事们每天要近距离采集很多患者的标本,有无数次被感染的机会,大家都在和病毒近距离接触和搏斗。只盼疫情过后,大家一起笑着拥抱明天。

    这天,一位患者康复出院,何洁送他走出隔离病区。他拖着重重的行李,不时地回头告别时,何洁已然泪流满面,千般滋味在心头。那一刻,她知道,不管多苦多难,只要病人能恢复健康,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一刻尤为自豪。  

    在这场疫情中,医护人员从患者的眼中看到了恐惧,又看到了希望。疫情无情,人有情。每一位白衣天使都是逆行者,有我们在,别怕。

    有人说疫情过后想去公园看看蓝天白云,有人说想吃三天的火锅,何洁却说:“我想想好好拥抱一下我的战友,回去看看每天替我担惊受怕而义无反顾支持我的父母,跟她们补吃一顿团圆饭,告诉她们,我平安回来了,然后大睡三天三夜。”

W020210111510966442390.png 

图:何洁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护理工作

W020210111510966543900.png 

图:何洁护士与出院患者合影

 

五、李欣(原消化内科,现支援感染三科护士)女,1990814日出生,护师。志愿请战支援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区,负责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疫情来临之际,李欣志愿请战,到感染病区参加一线护理工作。作为支援人员,科室环境和同事相对是陌生的,但凭借着充分的入岗培训和满腔热情,李欣很快就在感染三科队友们的帮助下快速适应,并承担起繁重而又琐碎的护理工作。

    工作伊始,李欣跟着前辈,从基础护理做起,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执行简单治疗,慢慢的学习掌握呼吸机有关知识,从护理普通患者过渡到无创呼吸机患者,乃至于有创呼吸机患者。

    最让李欣难忘的是护理一位气管插管的年迈患者,老婆婆因为气管插管不能发声,但她能听到别人说话,并通过手势跟医护人员交流。治疗给药、口腔护理、翻身拍背、更换脏衣,处理两便……一个护理班工作下来,汗水已经浸透衣服。当李欣交完班,向婆婆暂别时,婆婆会轻轻微笑,竖起大拇指。李欣一阵暖心,她知道,这是婆婆由心的肯定,这是作为医务人员最大的欣慰。每每此时,李欣总是鼓足信念,她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早日康复,早日回到患者心心念念温暖的家。

    疫情来临之时,生命如此脆弱,李欣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让她体会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坚守岗位,尽心履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

W020210111510966635892.png 

图:李欣护士在床旁为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