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党群活动

我院五位党员接受记者采访

稿件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0-01-31 00:00:00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袭时,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被选定作为确诊和疑似病例患者的集中收治点。目前,这里收治着深圳全部确诊患者,也走出了一批痊愈患者。此时此刻,“市三院”就像这场战“疫”的灯塔,让身处其中的深圳人看到希望和曙光。1月30日,市委组织部组织媒体记者集中采访这家医院正在冲锋陷阵的一线党员。

       刘磊,男,58岁,党龄25年,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获“2018年度深圳市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全面统筹指挥全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好抗击疫情攻坚战。

       从1月11日到现在的每个日日夜夜,市三院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党员冲锋在前。说到那一个个医护故事时,刘磊自己眼泛泪光:“29日,三院有两个危重病人需要做气管切开。在切开危重病人气管的时候,是病毒载量最大和瞬间迸发的时候,也是传染性最强的时候,两位党员首先站出来承担这一重任。在危急时刻不退缩,是众多党员一致的选择。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我们在春节前宣布全院中层干部、全院医护人员取消休假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做好准备,没有人抱怨和退缩。我们的副院长何清原本要带90多岁的父亲去旅游,当他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毅然决然地做好了父亲的工作,主动选择留了下来,虽然这次旅游计划许久,虽然对于90多岁的父亲而言,这次取消也许是永远的遗憾,但是在社会责任面前,他依然做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定。”说起春节医院的感人事迹时,刘磊非常动情,眼含热泪。“还有的党员医生正在和家人旅行的途中,有的正计划探望海外求学的儿子,他们接到医院的召唤都二话不说回来和我们一起战斗,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

       对于市民担心市三院的物质储备时,刘磊说:“物资的情况大家不用紧张,市委市政府已经给予我们有最强有力的支持,无论在人力储备、设备储备、技术储备上,还是在防护物资储备、药品储备方面都不会有问题,请大家放心!”刘磊表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保障单位,在各种人力物资储备方面都十分充足,但是疫情仍未结束,市三院还是发出防控物资社会捐赠的呼吁,以便应对接下来更严峻的挑战。“在这次抗击疫情战中,不是三院一个医院在战斗,全市的医疗队伍都在支援我们。”刘磊介绍说,“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统一安排下,全市的医疗技术力量向都在向市三院调配,来自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等多家医院的13位权威专家已参与相关救治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的支持下,钟南山院士也是每天一个电话沟通和了解情况。每天国内专家都会对我院重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指导,为我院提供各类技术援助。”

W020210111510455065523.png

图1:党委书记、院长刘磊接受媒体采访

       袁静,女,49岁,党龄20年,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第一线救治工作,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应急医疗队伍第一冲锋队核心成员,负责统筹确诊、疑似及排查病例的临床收治和诊疗工作。

       1993年毕业的袁静,一直战斗在感染科的一线,虽然感染科处处让人提心吊胆,但是袁静觉得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当你看着病人康复离去时,你会觉得一切的辛苦与付出都值得。”袁静自豪地说。

       2003年,当非典突出其来时,袁静面对非典患者时确实很担心,但作为医务人员的职责,担心归担心,还是要迎难而上。感染科的忙碌一直没有停过,非典过后,又是禽流感,袁静从2013年起就没有和家人过上一个团圆的春节。

       今年春节前夕,袁静许诺女儿两年多的一家人外出旅游得以“兑现”,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成行,1月 14 日,袁静抵达日本,次日凌晨,袁静知道了疫情的发生,当天就买下了回国的机票,签署脱团保证书,独自脱离旅行团,准备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  

     "怎么都到了日本,还要回去工作?"女儿一开始不理解。因袁静的工作性质,她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但是当袁静把情况告诉女儿和丈夫后,家人还是很支持她的决定,在妈妈回国时,女儿还举起了拳头说:“妈妈加油”。

       1 月 16 日,袁静独自乘坐飞机回国。" 责任所系,这是我应该做的。" 尽管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袁静还是充满了平静。

       尽管如此,回国的飞机上,袁静心里酸酸的,"但更多的是着急,更想早点赶回国,因为不晓得疫情的发展会怎么样。"袁静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但她觉得这一次也是一场硬仗,"对于我们感染科医生,当然是义不容辞,是责任所系、生命所托。"袁静说,回到医院后,最让袁静感动的是其他医院的ICU团队和医院内其他科的医护人员。她表示,其实他们并不是感染科的医护人员,但在疫情面前,他们都纷纷响应。虽然也有担心和紧张,但没有一个人逃避。

      一回到工作岗位,袁静就根本没办法停下来,前10天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大年三十,袁静在讨论病例、看病人、接工作电话中度过。刚停下来吃口已变凉的水饺,才恍然记起当天是除夕。

      1月18日,从四川老家来深的爸妈,至今未曾见过女儿袁静。想到这里,袁静拿起电话,问了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吧?"话还未落,袁静爸爸就抢着说:"你去忙吧,忠孝不能两全,我们理解。"听完爸爸的话,袁静忍不住流了泪。"家人当然会担心,但是这么多年了,他们能理解。"袁静说。

    “医生是一个知识合度高,有责任感的一个群体,值得被更多的人尊重。"袁静说,医生的出发点和每个病人家属一样,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让每位病人早点好起来,“我时常跟病人说,我和你素未谋面,但我会拼尽全力救你,这就是医生的初心。"袁静说。  

    “经历过SARS和禽流感后,我们国家的诊疗体系、疾控体系更加完善,各类应对有效,我相信能战胜此次疫情,所以这次疫情来临之后,我不太慌张。”采访结束前,袁静也提醒广大市民,做好自身的防控措施,但不要过度恐慌。

W020210111510455172350.png 

图2:袁静主任接受媒体采访

 

        叶涛生,男,42岁,党龄17年,现任气管镜室主任。坚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呼吸功能救治最前线,负责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如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等,存在直接接触“最大病毒量”的风险。以及参与疑难病情的诊断工作。

     “我是一名党员,面对困难,我必须挺身而出。”1月30日,记者见到叶涛生的时候,他非常淡定地告诉记者,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病人,只要有希望,能够给病人带来好处,我们就会尽全力帮助病人。

        2003年,叶涛生也参加过抗击“非典”,他说做气管镜虽然面临直接接触“最大病毒量”的风险,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同事一直都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叶涛生说,虽然气管镜是单人操作,可是每当在病人呛咳的时候,我的旁边的同事都会主动帮我挡掉一些气体。而当我转身的时候,他们还会细心地帮我移开器械,“我感觉到我并不孤独,也并不恐惧。”

    “您大概忙了多久?”

    “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从年前开始就没有休息过……”叶涛生说,他的工作性质并不是说特别高的强度,因为不是说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我们去做这样的一个操作,大部分的病人实际上是通过咽拭子就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最辛苦还是那些需要长时间的跟病人接触一线医护人员。”

       据叶涛生介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气管镜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用于诊断,一个是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治理。“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如果没有在咽拭子上获得阳性结果,就需要通过气管镜到下呼吸道,取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灌洗液,然后再得以确诊。”除此之外,气管镜还有第二个用途,就是有一些重症病人,插管之后,他的气道感染还是比较严重,有产生比较多的分泌物和一些肉芽,那么我们就需要定期把分泌物清理干净,保持病人气道的通畅。

       面对着收治得越来越多的病人,叶涛生表现得很从容:“病人在一段时期内有增长是符合规律的,病毒也不可能马上销声匿迹。但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救治的成功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救治的,我们还是很有信心!”

       最后,当记者问到,您本来是打算如何过春节的?叶涛生说:“其实,本来就是在深圳过春节,只是没回家而已,我们的口号就是随叫随到。”

W020210111510455268401.png 

图3:叶涛生主任接受媒体采访

 

       温敏,女,43岁,党龄11年,现任护理部副主任。协助护理部主任,负责紧急调配临床护士人力,做好临床护理应急管理和人力保障工作;深入重症监护病房,指导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从大年三十至今,温敏都没有回过家。这位平时在同事口中坚韧爱笑的副主任,说起这个不平凡的除夕夜却不由得数度哽咽。疫情来得突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早早进入了 " 备战 " 状态,年三十温敏一早出门时就预感无法早早回来与家人团聚,她交代丈夫不要等自己,却没想到丈夫温柔而坚定地回复她:“无论多晚,我们都等你。”眼噙泪水,温敏如往常一样走上了自己的岗位。当她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准备回家,一个人开着车行驶在空空荡荡的马路上时,看着路旁明亮的万家灯火,不由得内心翻腾。" 什么叫做回家?我才真的体会到回家两个字的含义。" 她说。

       别人家早已结束了年三十的家宴,温敏才刚刚推开家里的大门。婆婆见她回家,才开始热锅做饭,直到这一刻,全家人也才进入了除夕的状态。别人家的年夜饭应该是很丰富的,温敏的家人因为担心她而无心准备,这一晚,家里的餐桌上只有一条鱼、一盘青菜和一碗汤。“然而当我们一家四口举杯恭祝新年的时候,我内心特别满足,因为我的家庭给了我非常强大的支持。”温敏泪中带笑地说。

       吃完年夜饭,温敏和女儿坐在沙发上。“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过完年三十就不打算回家了。”对于即将长期坚守岗位的她而言,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女儿。她这样想着,不由得抱住了身边女儿,女儿不解地问她:“妈妈,你干什么呀?”温敏强忍着眼泪说:“妈妈有工作任务,今后几天都不回来了,你在家里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

       回忆起这个不平凡的年三十,温敏十分感慨。“虽然和平时不太一样,但这是值得我记住一辈子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我想对于我们的家人来说,也应当觉得非常荣耀。”谈到自己的家庭,温敏表示,自己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万医务人员家庭当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单元而已。

W020210111510455370369.png 

图4:温敏主任接受媒体采访

 

       袁晓珊,女,34岁,党龄14年,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三科(原胃肠外科)护士。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隔离病区的临床护理工作,每天穿着厚重而密闭的防护装备,为隔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袁晓珊和黄茗勇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双职工”,家中有两个孩子。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袁晓珊作为一名肠胃外科护士支援感染三科工作,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奋战在防控一线,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这几天一直住在医院没能回家。黄茗勇作为一名放射科技师,从大年初二开始上班,孩子也被送到了外公外婆家照顾。

       因为不能回家,除了视频、电话联系,袁晓珊自大年三十后就再未与丈夫黄茗勇见面,直到1月27日,袁晓珊在运送三位病人去做检查时,才偶遇了自己的丈夫。当时,由于袁晓珊全身包裹着防护服,就“露着个眼睛”,丈夫黄茗勇竟一时间都没认出自己的妻子。

       由于身着防护服,袁晓珊无法靠近丈夫,也无法拥抱,只敢远远看着。“当时看到我先生时,其实我很想跟他说很多话的,可是我又觉得我说不出来,后面也没说什么。” 只怕一开口眼泪就要掉下来,袁晓珊只好笑着说, “要不你就给我拍张照,纪念一下吧。”

       拍照时,袁晓珊向丈夫比划了个爱心,说不出口的话都融进了这颗心里。就这六米距离的相望,在大年初三这天,成了他们俩新春后的第一次团聚。

       临走时,袁晓珊听着丈夫的叮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当天,袁晓珊在朋友圈写道:“窗外的阳光很灿烂,这场战争很快就要结束的。”

W020210111510455456519.png 

图5:袁晓珊护士接受媒体采访

 

       院党委表示:为抗击疫情,保障一线救治力量,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和中层干部自觉取消休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家踊跃支援一线,投入到疫情战斗中。目前,医院共有四个“冲锋队”奋战在一线。“我们将传承2003年抗击非典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服从大局,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迎难而上,坚决打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卫战!”

 

 

附件: